今晚雜毛肉食雞出欄。
逮雞的貨車已經來了,裝雞的籠子就堆在車邊。
鐵叔把鐵嬸拉到一邊說話,有些傳到了呂冬耳朵里面。
收雞的人是鐵叔鐵嬸多年的朋友,建議兩人在養雞場基礎上,發展肉雞加工這一塊。
養雞看行情,行情時好時壞,抗風險能力太差。
碰上流行病啥的,賠掉老本。
這邊有句老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但做肉雞加工,又需要投資。
這不是小事,鐵叔鐵嬸都很謹慎。
關系別人家的前途命運,呂冬只能聽聽,聽過就算了。
天色黑下來,雞棚亮起燈光,呂冬和鐵叔夫婦負責逮雞,這些肉食雜毛雞膽子小,很好抓。
養夠65天的雜毛雞,份量十足。
這屬于出欄時間相對比較長的肉食用雞,呂冬記得鐵叔養過一批大肉食雞,四十天就能出欄。
至于肉質,別有啥指望。
燉個土雞,滿街飄香。
燉個大肉食雞,廚房里都聞不到香。
夸張點來說,跟啃木頭渣子似的。
雜毛雞好得多,也是市場上的主流。
一直忙到晚上十點多,三個雞棚里面的雞才全部逮完,人人一身雞糞味。
完事后,呂冬率先離開,回到果園抓知了猴,可能藥性沒有針對性,農藥影響沒有想象的大,但時間有點長,被膠帶堵住的一些知了猴,已經蛻了皮。
今晚的收獲比前一天略微減少。
但別人幫過你的忙,你自然要去幫別人忙,屬于最正常的人情往來。
這畢竟是個人情社會。
…………
泉南市,靠近十里堡市場的一個家屬區,方燕背著包下班回來,跟鄰居打著招呼,順著樓梯上筒子樓,進了一個有廚房沒衛生間的二居室。
她老家在泉南經濟條件最差的北河,同樣來自農村。
泉南已經有了商品房,但對這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同樣可望不可及。
至于單位分房,年輕同志自然長期排隊。
這里的小二居室是方燕姑姑的房子,她姑姑姑父是鐵路部門職工,調到了荷西工作。
進屋,方燕打開包,拿了一個樣式造型相當古樸的小碗放桌子上。
盯著看了會,她又摸出一個小錄音機,按下播放鍵。
一個洪亮的聲音以標準普通話說道:“這碗造型、花樣和落款,都是明晚期的經典款式,雖然民窯作品,但存世量極少,讓我估算……市場價最少40萬!”
方燕聽完錄音,又從包里掏出50塊錢買來的鑒定證書,上面簽有梁永教授的簽名和印章。
“我這是發財了?”方燕自嘲:“路邊攤5塊錢買的碗,值40萬。”
她想到賣碗的地攤老板:“要這么算,攤主是個千萬富翁!”
方燕決定明天繼續行動,看能不能申社里的小型錄像機。
還要給線索提供者申請相應的獎金,憑借幾年從業經驗,她判斷這會是個影響很大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