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師傅陸續進來,呂冬見東西搬的差不多了,連忙招呼:“辛苦了,大家喝口水。”
說話間,每人從前臺拿了瓶礦泉水。
宋娜去驗貨簽收,因為兩邊經常合作,傳訊電子那邊送來的貨質量都有保證。
門口有掛著吊牌的人過來,敲了敲門:“哎,呂總。”
這人呂冬認識,某個單位的,跟趙干事沾親帶故,呂冬過去:“老楊,你咋來了?”
老楊給呂冬一份通知,說道:“給各單位發催命符?”
他知道呂冬跟趙干事的關系,低聲說道:“這就年底了,各單位上活動多,大部分又資金緊張,難免跑到外面去拉贊助,管委會擔心下面的人到處打秋風,要求給各公司各店面下發這份通知,上面有舉報電話。”
呂冬掃一眼通知單,確實是這么回事,不用想也知道是楊烈文的手筆。
這是想從嚴管理,從嚴治理。
不容易,不簡單。
老楊問道:“呂總,你公司不是在二號樓?”
呂冬回答道:“這是我女朋友的公司。”
老楊翹起根拇指:“你們兩口子真厲害!”他去旁邊另一家公司:“不跟你說了,上面要求每一家要送到手里,這是要動真格的,這個年不好過了。”
呂冬收起通知,準備一會給宋娜看看。
楊烈文嚴格管理起來,下面養成老舊習慣的人肯定會覺得不好過。
但每年被活動拉贊助的企業或者個人,好不好過卻沒人考慮。
這可以說是得罪所有基層人員的一項規定,很難很不好做人,但太東這種人文環境,再難總得有人開頭,難就不去做了?
從某些方面來說,呂冬非常佩服楊烈文。
幸好楊烈文不是孤身奮戰,上面有人力挺,否則很難說怎么樣。
呂氏餐飲暫時還沒遇到打秋風的,大學城范圍內都知道呂冬跟管委會關系不一般,不會貿然找上門來。
呂冬想到了呂家食品公司,相比于純粹的個人企業,帶有集體性質的村辦企業,更有可能成為拉贊助和打秋風的對象。
隱約記得,有些本來快要發展起來的村,愣是被拉贊助和搞接待之類的事情搞的焦頭爛額,最后黯然收場。
呂家村有現在的局面不容易,說不定有心人已經盯上了。
跑鐵販鐵外加小加工的宋家村就是個例子,最近這幾年折騰的加工廠都完蛋了。
呂冬仔細考慮過后發現,最好的方式還是從上層入手。
幸好青照是個小地方,暫時只需要考慮青照這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