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春天,青照縣各界人士齊聚,共商青照發展大計,今年也不例外。
青照政府單位匯聚的這條街,從早上六點就開始交通管制,沒有出入證的車輛一律禁止入內,以保證委員們的車輛能及時到達。
呂建仁開著呂冬的車過來,通行證早早就放在擋風玻璃右側,來到路口附近,有交警看到車輛和通行證,先做出通過手勢,接著立正敬禮。
車子拐入大院里面,在停車場停好車,呂冬掛好吊牌證件,提著包下車。
旁邊的紅色夏利,正好有人下來,沖呂冬打招呼:“呂總,真巧。”
呂冬笑著回應:“早,夏丹。”
這是見過一次的縣電視臺主持人夏丹。
夏丹過來,與呂冬一起朝禮堂走去,說道:“你是咱們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委員吧?”
呂冬搖頭說道:“不是,以前有過更年輕的。”
他看眼夏丹穿的女士西裝,胸前也掛著個吊牌,記得以前的會上從來沒見過她。
夏丹笑著說道:“我是今年增選的候選人之一,呂總可要給我投票。”
呂冬頗為客氣的說道:“一定,一定。”
進入禮堂,呂冬見到熟人,主動遠離夏丹,來到靠近中間的位置,與王棟坐在一起。
王棟問道:“呂總,聽說你準備了青照河的提案?”
青照縣證攜的圈子并不大,呂冬還找了三個老委員共同簽名。
呂冬放好包,說道:“你消息挺靈通。”
王棟笑:“老嚴正好跟我家有點關系。”想到呂冬才當上一年,可能沒經驗,好心提醒:“咱們的提案更多是走走過場,關于青照河的情況,估計提了也沒用。”
“我家就在青照河邊上,九八年夏天洪水差點決堤,到這都心有余悸。”呂冬說的是切身感受:“有些事,總得有人去做。”
王棟說道:“可能我在縣城里,沒親身體會過,總覺得洪水距離很遠。”
呂冬笑了笑:“以前我也是這么覺得。”
說起來,他有過三次大水的親身體會,曾經的九八年和利奇馬,還有前兩年夏天堵住洪水。
這三次洪水,甚至改變了他的人生。
最早的一次,呂家老村沒了,老村里很多人也沒了,最后連呂家村都叫人吞并了。
利奇馬那次,洪水就在腳邊晃蕩,幸好社會發展了,經濟和技術進步了,在大型機械輔助下,最終成功守住河堤。
但隨后,他回家的時候,就在距離城區一步之遙的高速橋洞下面出了事。
當時那個橋洞子,可能從高速公路落成,就沒人修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