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了下關于提案和青照河的事,又問了下呂家村那邊的發展情況。
呂家村的發展肉眼可見,青照第二個省級文明村,再有進一步的發展,功勞終歸能要落在青照縣頭上。
呂冬理論水平有限,但有曾經的見識打底,說起以寧秀為中心,打造青照旅游一條路的想法,倒也頭頭是道。
領導雖說話不多,但也微微點頭,在農業大縣的基礎上,利用良好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第三產業,本就是他昨天提出來的,呂冬說的這些,他自然聽得進去。
青照沒啥礦產資源,唯一具有開采價值的煤礦,還在南邊山里,工業企業這幾年特鬧心,別說私人企業了,縣屬的各個廠子和公司,就沒幾個幸免于難的。
全國百強縣,說起來好聽,但實際上全靠人口多耕地多的大架子撐著。
其實太東本身也是這種情況,畢竟有著全國數一數二的人口。
看GDP總量還行,要是平均一下,那就沒法看了。
雙方聊了十來分鐘,呂冬告辭離開。
這只是呂冬的一家之言,作為上面施政的領導,也只會當做一個參考意見的來源,想要制定大的方針政策,肯定要綜合來考慮。
至于呂冬的提案,雖然進行過一次討論,但最終會不會采納,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有結果的。
就算是被采納,從意見到論證再到實施,同樣需要時間。
后面的一天,呂冬仍然按時過來參會,從領導的講話中判斷,縣里想要大力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原來,像青照這樣的人口大縣,縣屬各種配套廠可以說一應俱全,酒廠、面粉廠、肉聯廠、水泥廠、紡織廠、服裝廠、食品廠、化工廠等等,出產的產品基本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甚至連汽配廠和建筑公司都有。
隨著縣屬和各單位下屬的廠子破產改制,數以萬計的人需要另謀生路。
這么多的人擺在面前,上面不可能放任不管,各種相對應的政策和增加就業崗位,相關技能培訓等等都在培訓。
工業企業破產,大學城那邊新建工廠倒是不少,但科技類企業對工人的年齡和技能要求較高,又面向泉南乃至太東招聘人手,年齡偏大的群體短時間內難以再有作為,發展第三產業成為縣里的一個選項。
三天大會結束,呂冬的提案上交,也算盡了這個職位應盡的職責。
那么長的青照河,個人根本沒有能力來改動,單個鄉鎮都不可能,況且還涉及到職權歸屬等一系列的復雜問題。
在呂冬想來,就算上面暫時不動,也要制止下面各村的人在河堤上挖土。
就看到的情況,河堤背面長滿野草雜樹,很多人嫌麻煩,會朝挖開口子的地方使勁挖,逮著一個地方擼羊毛。
這樣長時間挖下去,沒等到大水來,自個就先把河堤給挖塌了。
大會結束后的第二天,正好宋娜去路考,呂冬為了給宋娜加油鼓勁,上午專門開車過去,跟在黃海的教練車后面。
考試的時候,教練車會跟在考試車后面,既可以拉著考試的學員,還能擋一下后面過來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