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雇傭的工人將挖出來的泥土運走,挖到一定深度之后,考古隊不敢再用大型工具,都是用小鏟子一點一點的挖,有些地方甚至在用刷子刷。
“教授早。”呂冬跟坐在坑邊的范教授打了招呼,又沖坑里的馬明說道:“早。”
馬明抬起頭來,這幾天早晨露水大,他一手拿著小鏟子,一手拿刷子在干活,抬起頭看呂冬,年輕的臉上沾了幾個泥巴印子,手上全是土。
“你今天有空?”馬明隨口問一句。
呂冬沒回答,問馬明:“要不要我幫忙?”
馬明趕緊制止:“你別下來,現在已經挖到殉葬層,非專業人員一律不得下來。”
呂冬看到附近有馬扎,搬一個過來坐下:“行,我看著。”
馬明對這一行是真的熱愛,不再搭理呂冬,拿個小鏟子一點點的薄薄鏟土,似乎擔心傷到土里面的寶貝一樣。
呂建仁抽完煙,從車那邊過來,蹲在呂冬旁邊:“這真是個仔細活,一般人干不了。”
范教授說道:“如果里面有東西,哪怕碰掉點銹跡,都是巨大損失。”
呂建仁好奇的看向殉葬坑另一邊支起的幾個大帳篷,問道:“那是干啥的,看著跟休息的帳篷不大一樣。”
范教授盡量以普通人能聽懂的方式解釋道:“里面放的是一些專業設備,古代的東西在地下埋藏的時間太久,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可能會迅速氧化,所以要第一時間進行保存處理。”
呂冬手機響,方燕帶人過來了,他跟范教授打聲招呼,跟一名工作人員一起,從圍擋門口那里,接了方燕一行人進來。
方燕帶來了三個人,其中兩個是攝影師,專門負責拍攝。
掛上工作人員給的吊牌,三個人來到今天挖掘的大型殉葬坑附近,呂冬專門為方燕和范教授做了介紹。
聽說是晚報做社會時事類的主編,范教授也很重視,專門配合攝影師,以忙碌的殉葬坑作為背景,拍了幾張照片。
隨后,范教授就在發掘現場,接受了其中一位女記者的采訪。
方燕很會做事,專門找到發掘現場的一位負責行政事務的領導,聊了一段時間。
跟人處好關系有益無害,這邊以后要是有什么重大發現,可以第一時間通知晚報社,晚報也能搶到大新聞。
現在,晚報大部分資金也靠自我運營收入,上面的撥款這兩年明顯減少,市場化越來越明顯。
方燕感覺最清楚的,就是晚報以前不屑一顧的治療不孕不育廣告,現在都成版面的給人做。
自負盈虧,吃上飯很重要。
考古,有重大發現的時候,可以說是非常驚喜,甚至震撼。
但絕大部分考古工作,就像馬明正在做的鏟土刷土一樣,枯燥而又無聊。
不是真心愛好這一行的人,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呂冬看了一會,實在是無聊,跟范教授打個招呼,準備去大學城。
燕山銀座那邊開始動工裝修,下午還要去看圖紙和效果圖。
剛走出去沒多遠,后面就傳來馬明興奮的喊聲:“老師!老師!有發現!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