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這個,一些村都能將責任田轉成宅基地或者工業用地。
況且,這是要建設學校。
很多事,看起來非常麻煩,但上面想要推動,總能找到辦法。
呂冬剛才跟釘子說的,也跟這事有關,建設學校的資金分別由村集體和上級撥付,呂家村現在是省級文明村,上面想要借此打造鄉村小學建設的樣板工程,力爭將呂家村小學建設成為省級規范化小學。
不僅僅是硬件設施,連帶著師資力量都有較大程度的加強。
校長肯定要換,原本的女校長工作方面偏軟,據說上級準備調一位男校長過來。
還有些小道消息多多少少在流傳,教委肯撥付款項重新修建呂家村小學,并且把呂家村將學校搬遷到村西南頭徹底重建,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后期將馬家村、劉灣村和張灣村的小學全都歸并到其中。
因為政策方面的緣故,單獨一個村里的小孩數量,都是按照年齡段呈現逐級遞減的趨勢,還非常明顯。
就拿呂家村來說,呂冬讀小學的時候,同一級的班里有四十個左右的孩子,到了釘子這一級,只有二十出頭了。
但凡有點遠見的人都能看出來,像呂家村和劉灣村這種規模的村莊,未來一個班湊不齊十個小孩是必然。
上級這也算是未雨綢繆了。
當然,即便是合并,也是幾年以后的事情。
對于呂家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不能再讓自家的孩子在危房里讀書。
來到村子的西南側,呂振林和李會計正陪著教委的人說話,有專業的測繪人員,已經支好三腳架,正在安裝測繪儀。
測繪的這一片是村里的場院地,也就俗稱的打麥場和曬麥場,最早的村莊都有這方面的預留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就像呂家村所做的一樣,打麥場紛紛被轉做他用,后來不種地的無所謂,仍然種地的人,只能挪到馬路上曬麥子。
其實,要是還有打麥場,誰也不愿意費時費力的去大馬路上曬糧食。
上面能批的這么快,也跟這片地不是責任田有關系。
像呂家村打上去的建設新村的批地申請,到這都沒有具體消息。
李文越也在這邊,呂冬過去跟他說了幾句話。
“籌備委員會成立了,縣教委主任掛名主任。”李文越大致跟呂冬說著聽到的消息:“三爺爺任常務副主任。”
呂冬明白這是啥意思:“具體的建設,還是以村里作為主導。”
李文越扶了下眼鏡:“畢竟大部分建設款項要靠咱們村自個籌集。”
呂冬點了點頭:“縣里肯適當放權,也算好事。”
其實小學校換地方重建,仍然是建設平房,呂家村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樓房不安全,與其耗費更多資金建造樓房,不如建設相對簡單的平房。
反正地夠大,怎么建都足夠寬敞。
測繪之類的工作,更像是應付上面,這邊從打報告開始,村里的建筑公司就在做規劃,整體布局就是以老校作為藍圖,不過像大影壁和老戲臺之類的是不可能蓋了,那是呂家村最為興盛時期的產物,以石料雕刻建成,可以說耗時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