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家村的土地,包括責任田、自留地、宅基地、場院地和果園等等,目前大部分已經轉入商業建設用地,剩余一部分還要留作呂家村發展的備用土地。
這些,早就在呂家村建設新村的時候,向縣里做過詳細報備。
縣里不可能去動呂家村的土地,就算想要動,對于香草園和鮮花港這兩個用地大戶項目來說,呂家村剩余的土地根本不夠用。
投資商相中了以呂家村為核心的一片區域的集群效應,縣里想要留下投資,不可能拒絕就商業上來說,投資商非常合理的要求。
所以,縣里只能考慮動呂家村周邊的村莊。
到了下午,文旅計劃委員會那邊有電話通知,讓呂冬第二天去縣里開會。
開會的內容就是與香草園和鮮花港有關。
會上,呂冬跟以前一樣,只要不涉及到呂家村利益相關的事情,基本不怎么發言。
縣里已經與投資商草簽了協議,讓文旅計劃委員會聯合寧秀鎮,跟劉灣村和張灣村的支部書記們談談話,先通個氣。
當然,這就是打個預防針。
眾所周知,這種事自上而下推動的話,下面不可能擋得住。
呂冬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沒有說什么話,他在文旅計劃委員會,首先要保證呂家村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
一個縣,尤其是作為縣城所在地的鄉鎮,地方小人脈網絡復雜,人與人三轉兩倒就能扯上關系,可能有些消息還沒從縣府里面出來,下面消息靈通的人,就知道了個大概。
甚至,很多人說,在縣城這種地方混,人脈關系比能力更重要。
這話總有幾分道理。
劉明泉早就知道關于自個村里的傳言,但一直沒有動彈,直到確定投資商真的要跟縣里簽約。
馬家村那邊動的可能性比較小,別看馬家村離著呂家村更近,兩邊只隔著一條青照河,但這條青照河恰恰做了地理上的一個隔絕。
最大的可能就是呂家村東邊的張灣村和南邊的劉灣村。
劉明泉很清楚這一點,打早就盼著這一天。
得到消息,劉明泉就給張灣村的領頭人打了電話,約他在呂家村西邊的慶海飯店一聚。
當天晚上,兩人到了飯店,要了一個包間,邊喝邊聊事情。
從包間的窗戶往外看,能看到呂家村新村燈火通明的廣場,比起附近的其他村莊,這里顯得格外熱鬧,仿佛跟周圍的村莊是兩個世界。
劉明泉端起酒杯,跟對面年紀差不多的人碰了碰,周啦喝上一口,夾起一塊醬肘子塞進嘴里,細細品著味道,好一會才咽下去。
“老劉,你叫我過來,不止為了喝酒吧?”張灣的大隊書記叫張雨,放下筷子,看向劉明泉:“咱倆認識也不是五年十年了,誰不了解誰,有話你就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