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兵捧起茶杯,喝了一口:“經歷不一樣。”
呂冬靠在厚實的沙發上,說道:“你老杜是含著金鑰匙出生,泡在蜜罐子里長大的。”
“停!停!”杜小兵指了指呂冬:“你這家伙,捧我還是損我?”
辦公室里就他們三個,說話不用像當著外人或者下面的員工時那樣注意。
呂冬解開一顆襯衣扣子,這還沒到四月份,剛脫下毛衣羽絨服,天氣就熱起來了:“當然是捧你,咱兄弟倆這么些年了,我啥時候損過你?”
杜小兵放下茶杯:“這話怎么聽著不大對味?”
眼瞅著這倆人說著說著就歪樓了,宋娜提醒道:“你倆別閑扯,說正事。”
“行,說正事。”呂冬認真起來:“老杜,我和宋娜都是最底層打拼出來的,多少了解下面的人的心態,員工出來工作,首先是要賺一份還算可以的工資養家糊口,然后才是別的。”
他兩世為人,全部經歷過普通人在社會上掙扎求存的艱辛:“有了收入作為基礎,才會再考慮平臺、升職、理想和成功一類的。”
杜小兵說出一個現實:“公司的待遇并不低,同行業當中,任何崗位都是較高的收入水準,除了各店面的兼職和臨促,其他正式員工只要渡過試用期,立即簽約繳納保險,別說在大學城,哪怕放眼全太東的民營公司,像我們這樣規范化的,也極為少見。”
宋娜接話道:“我們這幾家公司,物質待遇其實都有保障,公司平臺和升職機制,相對來說也算公平,各店長都是優先從店鋪的優秀員工中選拔,做的出色的還能往業務部門或者其他部門上升升遷,但相比于普通員工的基數,能升上去的人只是少數。”
最近呂冬在忙呂家村的各項事務,宋娜一直在研究各公司的實際問題:“這一個月來,我做了大量實地調查和統計,很多員工入職以后,如果兩年之內得不到升遷,精神往往會懈怠下來,工作熱情銳減,出錯的幾率增大。”
她舉例說明:“當年餐飲公司成立,咱們招收的第一批員工,除了小付、苗雨和高明等幾個人因為態度和能力,一路升任到現在的職位,其余資歷最老的四個人,已經全部離職。”
呂冬和杜小兵都知道,宋娜說的是非常現實的情況。
相比于大部分民營公司,呂氏餐飲的上升渠道一直暢通,相對來說也比較公平,普通員工有能力又做出業績,完全有機會升職加薪。
但再大的公司,最多的肯定是普通員工,從下到上必然是金字塔式的機構。
總不能一個部門里面全七八個領帶,真正做事的小兵子就一兩個。
那樣企業離完蛋也就不遠了。
呂冬這時候說道:“這次上面的視察,對呂氏餐飲的員工們是一次巨大的精神激勵,這種激勵不可能長時間持續下去,我的想法是,怎么才能夠在員工物質報酬有保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工作熱情。”
杜小兵說句大實話:“物質獎勵最管用。”
“但也不能只有物質獎勵。”呂冬說道。
三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物質獎勵是不可或缺的,卻不能單純的只依靠物質獎勵。
“對了,我投資的莎莉美容公司,就莊靈那邊。”宋娜這時說道:“她們的培訓好像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