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整齊的盾墻,似乎堅不可摧。
一時間,盾車后面的一千多蒙古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放箭,繼續放箭。”
蒙古軍中的首領連忙大喊道。
聽到命令,那些蒙古人紛紛取出箭支,再次朝關帝軍大營傾瀉箭雨。
只不過,他們已經沒有了火箭,只有最普通且制作粗糙的輕箭。
一波又一波箭雨中,大營的柵欄被打得劈啪作響,后面的關帝軍不時發出幾聲悶哼,但整個陣型依然穩如泰山。
有柵欄和盾牌的掩護,那些輕飄飄的箭支對他們造不成多大傷害。
連續幾輪之后,蒙古人的箭支威力開始大打折扣,射程原來越近,很多箭支開始落在了關帝軍大營前面的空地上。
終于,十幾輪之后蒙古人的箭雨停了下來。
他們沒箭支了,手臂也沒力氣了。
無奈之下,在前線指揮的首領只得下令后撤,帶著這一千多步弓手往回撤。
撤退是極其打擊士氣的行為。
后面的數千蒙古主力見狀面面相覷,并嗡嗡議論了起來。
在關帝軍面前,他們引以為傲的強弓利箭似乎毫無用處。
接下來,他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強攻,二是繼續圍困。
強攻必然傷亡慘重,還未必能攻得下來。
畢竟他們蒙古人不擅攻堅。
但若不強攻,他們又擔心關帝軍分兵去攔截后金軍渡河。
畢竟關帝軍大營后面曬著數百艘木筏。
一時間,幾個蒙古部落的首領陷入了兩難境地。
商討良久,他們最終做出決定,繼續派人前去放箭,牽制關帝軍,若對方分兵攔截后金軍渡河的話,再朝大營發起強攻。
很快,又有一千多蒙古兵推著盾車來到關帝軍大營百步外,紛紛張弓搭箭,繼續朝大營傾斜箭雨。
箭樓上的李定國啞然失笑,此情此景,正如大將軍講述的諸葛亮草船借箭。
不說十萬箭支,三五萬還是有的。
只是蒙古人缺鐵,箭頭做得實在糙了點,其中甚至夾雜了大量骨箭。
幾輪箭雨騷擾之后,蒙古人的木筏也終于抵達了對岸,兩百余艘大小相近的木筏,在河岸停得滿滿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