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悟空在和眾猴于水簾洞中飲樂不休,三更之后,眾猴皆是醉臥不醒,悟空此時,也有了幾分醉意。
這時,有一小猴上前敬酒,悟空看了他一眼,沒有在意,便將酒喝下。
嗯?悟空表面醉意朦朧,實則心中驚怒不已。
他喝下的酒有問題!
“你是何人,為何這般?”悟空暗道。
“貧道莫須有,不曾想會以這種方式見到大圣!”悟空腹中傳來了不知島六耳彌猴莫須有的笑聲。
.......
而與花果山同在東海的不知島,柳貫一此時卻是和燃燈古佛再次一起,與門下一眾弟子講起道來,仔細看下去,下方門人皆在此列,唯獨少了莫須有,柳貫一新近所收弟子。
他是怎么從燃燈古佛的眼皮子底下走脫的?柳貫一會心一笑,走脫?不存在的,莫須在燃燈來到之前,便已出島而去。他與燃燈第一次講道時,這位弟子也不曾在名單之上。
難道是燃燈忽視了此人不成?
不,六耳獼猴行事獨立,又悄無聲息,就連拜柳貫一為師,除了妖盟,明空等幾位知情人外,他人皆是一概不知,更何況在北俱蘆洲大戰之時,他也很少露過面,沒有人知道,這位莫須有是柳貫一的弟子........
卻說那唐僧被寶象國百花羞公主放走了之后,便被八戒和沙僧二人尋到。
他們一路西行三百余里,便來到了寶象國的都城。
三人一馬在驛館中稍勢休息片刻后,便去往皇宮,唐僧步行至朝門外,對黃門奏事官道:“有唐朝僧人,特來面駕,倒換文牒,乞為轉奏。“
那國主知道唐朝乃是大國,且來者是個大國圣僧,心中甚喜,當即道:“宣他進來。”
唐僧入殿之后,一步一禮,十分從容,殿上文武諸官,無不嘆道:上邦人物,竟是如此禮樂雍容!
上首國主問道:“圣僧,你到我國中何事?”
唐僧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面不改色道:“小僧是唐朝子民,承我天子敕旨,前往西方取經。原領有文牒,到陛下治國,請求理合倒換。”
國主道:“既有唐天子文牒,取來一觀。”
唐僧雙手棒著通關文牒,走上前去,放在國主案前。
國主拿起文牒,只見上面寫道:
大唐國奉天承運唐天子牒:切惟朕以涼德,嗣續丕基,事神治民,臨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涇河老龍,獲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陰司,已作無常之客。因有陽壽未絕,感冥君放送回生,廣陳善會,修建度亡道場。感蒙救苦觀世音菩薩,金身出現,指示西方有佛有經,可度幽亡,超脫孤魂。特著法師玄奘,遠歷千山,詢求經偈。倘到西邦諸國,不滅善緣,照牒放行,須至牒者。大唐貞觀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又見最下方印處,已經蓋了寶印九顆。
國主見狀,也不含糊,當即蓋了印璽,遞還給唐僧。
唐僧謝了恩,收了文牒后,又道:“貧僧一來倒換文牒,二來向陛下寄托家書一封。”
國主疑惑道:“家書?”
唐僧點了點頭,回道:“陛下第三位公主百花羞,被波月洞黃袍妖虜了去,至今杳無音訊,前些日子,貧僧路過波月洞,和黃袍妖一番纏斗之下,與公主相遇片刻,受其所托,故寄家書來也。”
八戒、沙僧聽罷,頓覺心間沉重萬分,掩面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