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馬上人俑。
馬上人俑是唐三彩馬中的重要品種。
三彩馬上人俑的坐騎一般都采用立姿,而馬上人則多姿多彩,既有狩獵射箭者,又有打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漢人;既有男人,還有女人。
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胡子,面容粗獷,肌肉發達,反映出強悍豪放之氣。
馬上女俑則婀娜多姿,衣著華麗,發髻高聳,體態豐腴,颯爽英姿。
四是馬拉車俑。
在三彩馬俑中,馬拉車俑較罕見。
拉車馬體形雖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
馬頭高昂,雙目圓睜,仰天長嘯,同時馬尾上翹,富有生氣,使一件靜態的作品突顯動感。
五是立馬俑。
立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見的品種,即四腿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馬,但三彩立馬中也不乏精品。
如出土于西安并且藏于博物館的立馬俑,馬高40厘米,通體呈白色,伸頸低頭,裝飾工藝極為精湛,任何細部都處理得一絲不茍,比如梳理整齊的馬鬃,杏葉形的飾片和鞍韉上的綠邊飾等,無一不是如此。
這就是三彩馬的五種!
而蕭章今天燒制的就屬于是第四種馬拉車俑和第三種馬上人俑!
也就是所謂的騎馬俑!
燒制這三彩馬最為重要的一點也是蕭章認為需要掌握的一點就是馬的裝飾。
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是唐代匠人很重視的一點。
甚至很多唐三彩的窯的匠人會單獨燒制裝飾的模具,單獨給馬身上裝飾!
這一點蕭章是有著專門的研究。
唐代三彩馬的裝飾非常豐富,裝飾手法變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見常新的感覺。
這第一種就是彩帶裝飾法,這是一種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動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濃厚的各色釉汁,任憑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條條斑駁的彩色條帶的裝飾手法,是三彩馬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手法。
第二種就是點彩裝飾法,即用毛筆在馬的軀體上點染各色釉汁斑點,或在深色底釉上點淺色斑點,或在淺色底釉上點深色斑點,使之疏密有致,呈現出自然天成的效果。
通常點藍彩馬比較名貴。
第三種就是貼花裝飾法,即將模印好的各種裝飾物貼在三彩馬的一定部位,使馬顯得更加華貴莊重。
常見的裝飾物有馬鞍、披毯、鈴鐺、寶相花等。
第四種就是絞胎裝飾法,這種又稱攪胎,即模仿大理石紋路的一種裝飾手法,其操作方法,過去說法不一,經過國內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現已基本掌握。
從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絞胎紋實際上有三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一是器身用絞胎技術制作而成,即先用白、赭兩色瓷土分別制成薄泥片,然后層層疊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現大理石或類似樹木年輪的紋路。
其二是貼面絞胎,即將絞胎紋薄片貼在器物外面,使器物的局部呈現絞胎紋。
其三是仿絞胎。1971年乾縣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的射箭馬上人俑,即為仿絞胎三彩的代表作。
該馬俑高36厘米,現藏陜西省博物館。
其器身大理石紋實際上不是通過絞胎技術整體成形制作成的,而是用筆畫在胎體上,然后施釉,再入窯燒制而成。
其器身紋路顯得更加勻稱得當,且線條流暢,色澤圓潤,其藝術表現力遠勝于絞胎紋。
最后一種就是拉毛裝飾法,即在馬鞍部位通過刻畫形成一種粗毛毯的效果。
這種裝飾手法在三彩駱駝身上經常見到,三彩馬身上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