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青料入泥胎說法可是非常多的,這下筆的力度和青料濃淺最終都會是很大的決定因素。
因為這青花瓷的青花料色滲入泥胎胎骨,青料與胎骨的融合之后,燒出來的青花藍色,有深有淺,有濃有淡,這全都靠著一種青料去運用。
這就是體現燒制者的繪畫技巧了。
蕭章這一筆下去,明顯是較為淡色的青料。
暈染開來之后,即便是同一筆的青料,在泥胎上呈現出來的顏色也是上深下淺的,顏色非常的美,意境也非常的悠揚。
遠山須得縹緲,且層巒疊嶂。
一層套著一層,一座連著一座。
正所謂古詩有云,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
蕭章想要完美的展現出自己的繪畫技巧。
或者說如何將自己的繪畫技巧最大的完美展示,這山景是最為關鍵的。
因為這山有遠近,有高低,有層次,有氣勢,有磅礴恢弘的體現。
有悠揚縹緲的氣息,有似靈似仙的感覺。
這是最為關鍵的。
畢竟,這畫山畫水是古代大師們最為喜歡的!
所以蕭章腦海中僅有的一部分青花瓷繪畫圖案經過對比之后,蕭章選擇了這山的圖案。
因為這山的圖案更利于展現蕭章想要施展的青花五法中的白描和分水皴。
就如同剛才說的一樣,這分水皴所體現的就是兩種感覺,分水和皴。
其中這分水就是通過這青料與水的調和將顏色濃淡給體現出來。
而蕭章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天分的。
這遠山淡而近山濃,一筆沾染不同的濃淡色,經過水分的自動暈染,一筆畫下來,有著最自然的過度!
這就是分水的最大魅力體現。
蕭章現在這層巒疊嶂的就是最遠處的淺淺的遠山,之后依次的近山也會慢慢的逐漸加深墨色的濃度,所以這方面蕭章掌握的非常到位。
至于這皴法蕭章自然是要用到近山的細節之上。
畢竟這皴法體現的就是細節。
很多華夏水墨畫的山水畫作上,皴法正是用于山體的細節繪畫,能夠體現那山上的崎嶇的感覺。
非常靈活且厚重的感覺。
至于這白描,蕭章自然也會用到,那就是近山之下,最為近的景色!
那自然就是需要細節的描邊和輔助效果的體現。
這大碗的青花圖案的繪畫,蕭章所需要使用到的畫法剛剛好就是這分水皴和白描。
所以已經在心中有了腹稿的蕭章下筆如有神一般。
幾乎可以說是不慌不忙的運用自己手中的筆。
不得不說,這在泥胎上繪畫青料圖案,就如同在宣紙上繪畫水墨畫一般,充滿了韻味!
很快,蕭章畫好了遠山,又在遠山和近山之間用最為淺淡的顏色勾上一筆云彩……
似有似無的云彩浮在兩山之間,更加彰顯這圖案景色的縹緲之感。
簡直是太有感覺了。
蕭章自我滿意的點了點頭。
近山之上的山頂,蕭章又輕微的點了幾筆,就仿佛是幾棵小樹正在生長一般。
到了最近景色的山體巨石,這就是非常細節的描寫了。
蕭章就必須要用到分水皴中的皴法了。
這皴法的體現就是在巨石上的紋路和斑點的細節處。
非常符合實際的有生動靈活的展現出來。
在這巨石之上,蕭章用白描畫法勾勒出這一棵松樹的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