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超級大的青花瓷如意罐!
高度足足有八十八厘米。
蕭章當時拉坯泥胎的時候就感覺越大越好,現在繪畫的時候后悔了。
因為這面太大了,導致的問題就是難以畫滿。
比如一些小面積的瓷器,幾乎可以說是很輕松的就能將畫面涂滿。
而這大面的作品,就要考慮到布局的問題,還有構圖的問題。一切都要遵從合理的角度去繪畫。
就比如這高大的罐子肯定就不能畫一些小人小物小花小蟲之類的。
難以施展。
就比如眼前這件大型的如意罐,蕭章就必須好好的施展才能繪畫的好。
這件如意罐蕭章心中已經有了腹稿。
首先蕭章將這件如意罐的罐身分為四個區域。
這種畫法和之前大碗整體的畫法又不一樣了。
這大碗整體碗面是一副圖。
而這件如意罐蕭章準備的是兩幅圖,如果這罐子周身是三百六十度的話,蕭章留給前后兩幅主圖的面積大概是一百度,另外兩幅圖中間夾雜的區域是八十度。
這就是分為四個區域。
主圖的兩個區域主要畫的就是人物和景色,全都是屬于近距離的細節景色,不同于大碗所展現的遠景。
同樣在一幅圖中,如果大面積的展現了人物,就無法展現遠景,因為必須考慮到真實性的問題。
同樣這兩幅主圖的既然打算繪畫人物,就要去考慮人物大小和周圍景色的比例,這就是構圖的關鍵性。
除了這兩幅主圖外,主圖中間夾著的區域護花的則是裝飾花。
而罐身的底部依舊是裝飾紋路,罐身上方同樣是裝飾紋路,罐頸處換另外一紋路。
最后罐子上的蓋子,涂滿新的紋路配上裝飾花。
基本整體腹稿就是這樣的構造。
也算是符合青花瓷的整體構圖。
這種風格屬于是明清時期非常流行的構圖風格。
整體青花構圖比較滿,留白較小,但是展現的細節比較多。
腹稿構造是如此的,具體操作還需要蕭章接下來的繪畫。
提筆蕭章開始上手。
最先繪畫的依舊是罐身。
這次蕭章先給罐身的底部用波濤紋鋪底。
這波濤紋的展現和回形紋又不一樣。
回形紋比較規整,且紋路細致。
而這波濤紋卻比較靈動,圓潤,猶如波浪一般,曲曲折折非常好看。
適用于這種罐子型的器皿。
底部的紋路畫好之后,蕭章開始分區。
用筆直的線條將區域分成四塊,分別在這四塊中構圖。
第一主圖,整體構造比較復雜細致,上方二分之一是岸上的場景繪畫,顏色較為深一些,岸上有屋門,有石塊,有樹木,最顯眼的位置是兩個人。
這人物的繪畫最為關鍵。
也是整幅圖案中最為關鍵的一點。
這人物要是畫的不夠好,基本這幅畫也就廢了。
蕭章對人物的刻畫是非常細致入微的,這青花瓷的人物刻畫講究的就是從人物的衣服細節到顏色處理都要符合時代特征。
而且這畫法和畫風也全都要符合當下的特點。
當然蕭章并不是為了仿制贗品,而是尊重歷史,尊重文化。
岸上的圖案畫好了之后,蕭章開始在主圖下方的圖案繪畫起來。這下方就是岸另一側的水。
水中有小船,水上有橋,橋邊又連著岸邊,岸邊又有山石和樹木。
這些細致入微的細節全都要畫的有型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