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陶器的成品表面都比較粗糙,為了美觀,一開始會在其表面刷一層細泥,后來釉料的出現,替代了細泥,于是有了刷釉工藝。
這第四種就是蘸釉,屬于是西漢晚期出現,元、明時期底依舊在廣泛應用。
蘸釉的應用時間很長,到了元、明時期,更是發展出在器皿底足做釉把進行施釉并廣為流傳。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蘸釉工藝是辨別一件瓷器是否是明代器物的特征之一。
根據史料講,一件使用吹釉工藝的瓷器就不可能是明代的,因為那時候還沒出現吹釉的工具和工藝。
這第五種就是蕩釉,屬于是宋代開始常見,宋代的北方瓷器常見的施釉方式是蕩釉,且一直延續至今,目前還有在使用這種方式施釉。
這第六種就是吹釉,出現在康熙時期。
相對其他的施釉工藝,吹釉是最晚出現的。
吹釉一開始是應用在比較小比較薄的坯體的,假如一件薄胎器皿用蘸釉的方式進行施釉,那么很容易被捏碎,吹釉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相應的,也被運用到了比較大的不方便搬動的器皿上,把坯體放在轉輪上,只需要一邊轉動坯體,一邊吹釉即可。
吹釉的最大缺點就是費工時!操作時一般距離坯體大概三十厘米左右,因為坯體吸水特別快,就需要不間斷操作,需要施好幾層,直至坯體表面均勻出現濕潤感,說明釉料的厚度達標。
這些都屬于是古代時候常用的施釉方式,經過現代的改進,目前現代燒制青花瓷所使用的施釉工藝大大的有所改變。
就目前蕭章所知道的就分為很多種不同的現代的施釉方式。
當然現代的施釉方式和古代的很多匠人施釉方式也是有些相似的。
但是更多是現代化的改進!
蕭章琢磨了一下,自己這三件青花瓷,除了瓷板畫的施釉比較簡單之外,另外兩件如意罐和大碗收到器型的影響都屬于是比較難以施釉的存在。
因為這大件青花瓷和小件的青花瓷是不一樣的。
就如同剛才所說,這大件的需要用到澆釉,內部涂釉等等。
而小件的則不盡然。
蕭章雖然今日燒制的都是大件的青花瓷,但是難保以后會有燒制小件的青花瓷的時候。
而這小件的青花瓷器外均采用蘸釉法,即用三或四個手指抓住器底部,直插入釉中至足沿,片刻提起凡是蘸釉產品,往往釉不到底,脛或足下部有一圈不規則的漏胎,上面往往留下到個手指抓坯的痕跡。
小件的青花瓷若是器皿內沒有花紋,里外施釉還是分開的。
這里釉是上青花圖案繪制之前施加。
蕩好內部釉之后才會畫坯。
而蕭章這大碗和如意罐都是大件的青花瓷。
就選擇后期用筆涂釉的方式了。
這現代青花瓷施釉的方式同樣分類很多,而且講究更加全面。
蕭章對現代施釉的方式還算是深有研究。
和古代略有不同。
而這三件青花瓷,剛好可以讓蕭章盡情的展現自己的上釉技巧。
畢竟這系統所給的技藝釉色永遠都是最高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