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旁的蕭章嘆口氣,在進窯燒制之前,蕭章在考慮一個問題。
那就是自己燒制的這幾件青花瓷要不要落款。
一般情況下,古代的青花瓷向來都是在器皿的底部有款識的。
而且都是各不相同的款識。
基本上從款識和青花瓷的風格以及圖案特點就能分辨出這是哪個朝代的青花瓷作品。
而現代的燒制的一些青花瓷作品也是有款識的。
除了一些專門仿制古代的青花瓷作品會特別用到古代的那些專屬款識之外。
現代的作品更多是落一些個人的款,或者落一下比較大眾的款識。
最差也是落個景德鎮燒四個字的款識。
但是蕭章這三件青花瓷全都沒有落款。
尤其是大碗和如意罐這兩件作品,蕭章都沒有落款。
瓷板畫倒是不用落這樣的款,瓷板畫一般都是直接在畫上面寫上某年某月某日誰誰誰畫于什么什么地方,然后落個章類似的款就可以了。
一起燒制出來還是非常好看的,而且辨識度很高。
畢竟這瓷板畫是清末期到了民國時候甚至說近現代才更為流傳的一類青花瓷作品。
所以那些傳統款式并沒有用武之地。
蕭章其實也有著自己的考慮。
畢竟這是自己第一次燒制青花瓷,而且目前還是入門級的燒制技藝,可以說燒制的并不是最優秀的作品,況且還是在歐陽風的家中燒制,這老爺子就是想看看自己的技藝。
自己弄個款有些不穩重了。
所以不如直接空白留著,就當是練手作品了。
也是能夠讓蕭章自己直觀的認清楚目前自己的青花瓷燒制水平如何。
所以蕭章并沒有落款。
畢竟這也是不是什么大型的比賽,若是參加什么比賽,那蕭章肯定是會落款了。
看了看身后的窯內溫度,蕭章開始進行調節。
正常情況下燒制青花瓷的最高溫度是1330度,燒制時間是十個小時左右。
而燒制完成后,冷卻時間也非常的長,需要差不多十二個小時到十八個小時左右。
等到窯內的溫度降低到常溫的時候,才進行開窯。
而這溫度從最開始的常溫到最高的1330度,也是有著過程的。
這個青花瓷的平均燒制溫度正常是控制在一千度以上,一般一千度,一千二百度,最高才是一千三百三十度。
而最開始則是青花瓷在焙燒時,前期采用氧化焰,燒窯快結束時用濃煙薰翳,這時的火焰是還原焰,經短時間滲透,便呈現黑色。
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
有的黑陶表面烏黑發亮,胎體薄如蛋殼。
白陶是用高嶺土燒成的白色陶器,胎質細膩堅硬,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
而我國的江南地區和東南沿海一帶,常見的有兩種青花瓷,一是胎呈灰色,胎質堅硬,器表帶有灰色透明青釉,燒成溫度達一千二百度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為高嶺土,吸水率很低,火候一千二百度,叩之有金屬聲。
因此稱這種釉陶為原始青瓷。
另一種是胎呈紅色,表面施綠、黃、黃褐色的低溫釉,釉料中有鉛作助熔劑,因之稱鉛釉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