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加入復社,之前還遺憾,如今看來真是祖宗保佑啊!”
“……”
相對這些人來說,那些已經加入了復社的,就有點惶惶不可終日。就連外面傳來腳步聲,都已經是廠衛來抓人了。
總之,因為朝廷告示上的內容有限,因此,戒嚴解除之后,這兩個大消息所引發的動靜,正在醞釀中。如果沒有特別事情出現的話,很可能會接下來幾天內爆發。
畢竟那些有錢人覺得朝廷是要宰肥羊,他們想逃離京師,可家大業大,也不是一下就能走得了的。
而那些復社中人,就怕看到告示就走,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等于招供是參與了復社中操縱科舉的事情,也就不敢立刻就走。
總之,所有人都在準備,在看風向。反而朝廷之前說流賊已經向京師逼來的事情,壓根就沒人去關注了。他們下意識地認為,那是假的。
這天一早,京師的宵禁才解除,早起的人剛上街頭,忽然就聽到了清脆的叫賣聲:“賣報,賣報,二十個銅板一份《明報》!”
“皇上御筆親題的《明報》,網盡天下消息,都來看啊!”
“重大內幕消息,晉商通虜案、復社科舉舞弊案的細節,盡在《明報》!”
“……”
這早起的人,要么是準備上朝的官員,要么是各府的仆從等等。在這寂靜的早晨突然聽到這些叫賣聲,頓時都感到非常新鮮。
雖然對他們來說,《明報》是什么東西,他們不知道。可是,皇上御筆親題這個份量,就足夠讓他們去買一份看看是什么東西了!
事實上,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二十兩銀子一份,怕也是會掏這個錢的。
不用說,上朝的官員一看《明報》,頓時就被政事板塊給吸引了。
政事板塊是一個整版,且是首版。大致列出了晉商通虜案的細節,包括什么時候開始,主要貿易什么等等;另外還有復社操縱科舉案,列舉了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操縱縣試、府試細節等等。
看到這些內容,這些官員一時之間都忘記了要上朝的事情,連忙吩咐手下停下,打著燈籠第一時間看完。
等他們看完之后,便連忙又翻看其他版面,就又發現,在第二版版面則是對這兩個大案的點評,全都切中要害,補上了告示上沒有明說的一些東西。
看著這些東西,都不用說,遇上的官員便紛紛討論起《明報》上刊登的這兩個內容。
而那些各府早出的仆人聽到報童的叫賣,再看到當官的這個樣子,那是二話不說,也紛紛買了份《明報》,然后趕緊趕回府里去了。
二十文錢,對于普通人來說,其實是比較貴的。但是,普通人并不識字啊!他們就算想買,也看不了。
而那些有錢人家,錢是不缺的,就缺消息,因此,只是短短一個多時辰,印出來的一萬份《明報》便銷售一空。甚至連帶著把上一期,也就是第一期沒有賣的五千份《明報》也給賣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