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洪救災最早期階段,空軍的降落部隊做到了最艱難的任務,他們攜帶各種儀器從數百米高空一躍而下,為當地政府連接外界建立了第一道信息紐帶。
他們雖然沒有用身體堵決堤口,但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先鋒軍,危險系數也處在第一序列。
因此,第一個抗洪救災先進個人事跡,就頒給了當時降落部隊第一個帶頭從天空往下跳的部隊連長張鵬,他就坐在鄭謙旁邊,相貌平平無奇,但即便坐在那里也是身形筆直,年紀跟鄭謙差不多大,偶爾會好奇的問鄭謙關于文工團的生活,看起來就像個剛入社會的大學生。
但當主持人提起他的名字,他條件反射一樣,一下子就站起身來,面露嚴肅的向全場的領導們環視敬禮,然后才一步步踏上舞臺,領取屬于他的個人榮譽證書。
這嚇了鄭謙一跳,等這位連長張鵬歸來,兩人就角色互換。
鄭謙開始變得如同好奇寶寶一般,不斷詢問去年災區時的場景。
張鵬捧著證書,深吸一口氣,“很慘的,現在電視上演的細節,可能連當時情景的十分之一都沒有……”
鄭謙認真的傾聽著。
“我們落地后就立即參與到災區幫助災民們緊急大撤退,時間很緊迫,上頭沒有來得及告訴我們應該怎么撤退,所以我們只能因地制宜自己先辦法。”
“我前往了一個小村莊,那里信號隔絕,根本不知道外界的情況,也不知道上面已經決定即將泄洪,一旦泄洪,這里會瞬間被淹沒,我當時別無辦法,只能逆著人潮,徒步前往十幾公里外的目的地……”
“因為當地沒有信號,所以一切外界的一切消息都要靠我口述。當我趕到目的地的時候,當地干部還以為我在造謠,拒絕執行撤離行動,直到我拿出了上面辦法的轉移通知單,干部們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干部們立即召開會議,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精確到戶,幾口人,走哪條路,轉移到哪個對口的家庭都在通知單上寫的明明白白。幾百戶人家開始在村干部的引導下計劃搬遷……”
“整個過程只有一條原則,先群眾后干部,老弱病殘先走,除了必要的衣物、干糧和耕牛,其他的一律不帶……”
鄭謙屏住了呼吸,這些細節在電視劇里確實沒有展現。
但張鵬把細節都徹底描述出來了,讓他非常動容。
從撤離開時,張鵬幾乎就滴水未進,飯都沒吃,一直干到深夜凌晨,幫忙疏散群眾。
剛從大堤上防汛歸來的丈夫,剛開始生火做飯的妻子,收到干部們到來的消息后,也都趕緊推起了小板車,捆上了自己的行李,拿上了幾件換洗的衣服,幾袋干糧,攙著白發蒼蒼的老父母,攜著年幼的兒女,奔赴安全區……
有的村民家里有十三畝地,四畝棉田,九畝水稻,眼看著豐收在即,但最后還是只能含淚放棄……
有的村民母親剛剛過世,還沒來得及給母親好好下葬,就要馬上轉移。
他痛哭流涕,只來得及給母親換上一雙草鞋,草草掩埋在自家菜園里,跪下重重磕了三個響頭,哭著說“媽,您走好!”,才在干部們的攙扶下,轉身加入了撤退大軍……
后來有記者前往災區進行采訪,所有人都表示了理解,顧全大局,要舍小家,為大家。
雖然所有人都手忙腳亂,但整個酒江分洪區三十多萬人,還是在十幾個小時內整體撤離到了安全區……
……
此時,隨著張鵬的講述,除了鄭謙外,蔡高翔、魏葉紅、陳美玲等人也一一靠攏過來,豎耳傾聽,大氣都沒有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