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叫我鄭謙就好。”
鄭謙看著劉真,三十歲出頭的樣子,文質彬彬,微笑的時候嘴巴似乎有點歪。
雙方握手見面,而后入座。
店長端來了兩杯咖啡,好奇的看了鄭謙一眼,但似乎并沒有太大的興趣,轉身就離開了。
劉真很專業,向鄭謙展示了自己的證件,在稍微攀聊后,便開始了工作。
旁邊有兩名攝影師已經開始工作,一位攝影,一位拍照,劉真也打開了錄音筆,放在桌面上。
助理在旁邊文字記錄。
采訪雖然是圍繞著《我的祖國》這首歌曲開始,但劉真似乎想挖掘一些更深的東西,所以一開口就談起鄭謙的小時候。
比如鄭謙的小學、中學信息,甚至當時在哪里就學,在學校里有什么表現,當時擔任鄭謙班主任的老師以及同學等等,都被劉真很是輕松的說了出來。
鄭謙很吃驚,因為有些人和事他自己都不記得了,但劉真卻如數家珍,甚至還帶來了中學班主任的一段話,都是以鄭謙為榮的言語,讓鄭謙驚得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
這《人民日報》原來的單位是不是情報調查科啊?
甚至鄭謙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看著鄭謙又震驚,有納悶的表情,劉真笑的很開心:“除了內網可供我們查詢外,我們報社的情報收集人員遍布全國,無論調查什么事情,都能第一時間取材,而且額你又是公眾人物,有些信息是很好查的,比如你昨天又寫了一首《中**魂》,交給總政歌舞團的合唱隊來表演,這件事我們也是知道的,除此之外,我再告訴你一件事情,你父親鄭偉的多旺鮮奶公司,前兩天剛剛在呼市收購了一家牧場。”
“而在華北地區,令尊還收購了一家物流公司……”
鄭謙感覺這個叫劉真的記者太囂張了,這不是侵犯**嗎?
劉真咳嗽了一聲,笑道:“我知道你現在的想法,但是沒辦法,這些資料我們必須要審查,因為上面對你青睞有加,有意把你塑成當代青年的模范典型,樹立時代楷模,你會成為2004年度的中國十大杰出青年。”
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由人民日報、光明報、青年報等十家主要新聞單位參與評選,鄭謙已經成為了本年度候選人,只差最后公布了。
鄭謙雖然對此事有耳聞,但真的挺人民日報的記者告知,也不由得一陣高興。
“你的身份背景很正常,就算在海外生活的五年時間,我們也大多能掌握情況。”
劉真說:“好了,現在大致了解完畢,開始正式提問了。”
鄭謙立即端正態度。
劉真笑了笑,問道:“為什么會接受《人民日報》的采訪?”
第一個問題很簡單,顯然是為了讓鄭謙放松心情。
鄭謙眼睛眨都不眨,直言道:“因為我經常看《人民日報》!特別是看了你的采訪提綱后,覺得你們很花心思,也真的是想寫一篇好的人物專訪,所以我們應該可以坦誠的交談。”
劉真笑出聲了,當下青年愛看《人民日報》的可不多,鄭謙這撒謊時的淡定姿態,讓劉真暗自感慨,這混娛樂圈的可真都是八面玲瓏。
他旋即又問道:“你的音樂創作和表達是怎么形成的?”
鄭謙的臺詞簡直倒背如流:“我訓練自己不停地去寫,不斷的去熟悉早已確定的表達方式,進而讓這種意識流到我心里,化到血液里,不斷地修改,反復地學習,關于學習,我相信每個創作者都深有體會,學習能夠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自我,哪一天當自己完全憑本能表達的時候,你會發現自然形成了‘我所喜歡’的表達方式。”
“我們都知道你在海外打拼過一段時間,為什么選擇回國發展?”
聽到這個問題,鄭謙第一反應就是混不下去了,但轉而想到這是在采訪,于是便認真的說道:“為什么要回國發展?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覺得回家的感覺開心自在,覺得回國更能學有所用,就應該回來。雖然國內目前還有許多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這不是你我發現的,早在100多年前清朝送出第一批留學生就已存在這一問題。關鍵是現在這一距離正逐漸縮小,這其中包括了幾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