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的儀仗隊一個個從紅場前走過。
在夜晚的路燈下,一個個國家的旗手,肩膀上扛著一面面不同的國旗出現在人們面前。
每一個國家儀仗隊的出現,都會不時的引起一些路人們的歡呼。
零零散散,很是熱鬧。
直到一道洪亮的合唱歌聲從遠方傳來,一剎那間,就讓不少本地的俄國人鼓起了掌聲,歡呼不已。
這瞬間吸引了整個紅場所有來參觀閱兵彩排的路人們的注意。
那合唱的歌聲由遠及近,即便隔得很遠,也能聽到整齊劃一的腳步聲。
很快,人們放眼望去,便看到不遠處,來自中國的三軍儀仗隊,多達上百號人,穿著白色、藍色、綠色的精致軍裝,戴著白色手套,昂首挺胸,目視前方,高聲歌唱。
走在最前方發三軍儀仗隊旗手,扛著一面隨風揚起的紅星紅旗,異常的醒目。
不管是氣勢、方陣還是精神面貌,都與其他國家的儀仗隊有著絕對的不同,第二盤的儀仗隊員還分別佩戴者禮賓槍,槍頭的刺刀在燈光反射下,綻放出晶瑩的光。
人們只感覺一股撲面而來的震撼。
不少人迅速拿起手機,開始打開視頻錄制功能,記錄這一刻。
不僅僅是方陣工整、視覺效果極佳,而且聽那歌聲,也有著濃濃的蘇聯風腔調
這一度讓不少俄國人錯誤的以為是在唱俄語歌曲。
圍觀的群眾里,一個孩子高興的哇哇直叫:“媽媽,是娜塔莎,媽媽,娜塔莎!”
旁邊的女子一邊拿手機錄制,一邊笑著說:“是喀秋莎!”
話剛說完,女子眼眶就紅了,“哇,我有點想哭了!”
旁邊的人也是感同身受,下意識的抹了抹眼眶。
正如當時鄭謙寫這首歌時調查的那樣,“喀秋莎”這個名字,在前蘇聯乃至現在的俄國,都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特別是在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也曾流傳過一個叫“喀秋莎”的女孩的故事。
“喀秋莎”在家鄉寫的信送到了戰場的前線,但他的男友,一位無名的蘇聯紅軍,卻沒來得及讀這封信,已經在慘烈的戰爭中犧牲……
后來這個故事在軍中越傳越廣,直接帶動了全軍的士氣。
于是蘇聯紅軍奮勇殺敵,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而喀秋莎也在往后的歲月里,成為了蘇聯紅軍保家衛國的精神支柱,許多詩歌中也都有“喀秋莎”的存在。
這個名字,就如同國內的“小薇”這個化名詞一般,被人們記在心中。
為了心愛的小薇,為了我們的親人,為了阻擋敵人的侵略,我們自然可以將生死拋之腦后,保家衛國,死而后已。
所以,當來自中國的三軍儀仗隊高唱著“喀秋莎”這首歌的時候。
盡管歌詞是中文,但喀秋莎這個名字,卻依然給了在場不少俄國人極大的觸動。
“烏拉!”
“烏拉!”
“烏拉!”
一個個俄國人激動的眼眶通紅,舉起雙臂,大聲的喊著烏拉,附和著中國三軍儀仗隊的歌聲。
這一幕,深深烙印在很多人的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