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演出正式開始。
兩千多名觀眾頓時噤聲,氣氛顯得有些凝重。
首先上場的是華沙愛樂樂團,他們將一次性演奏六首世界名曲。
卡茲梅爾作為音樂指揮,自然是要上場的,特別是他作為全場最德高望重的一人,一舉一動都受所有人的矚目,因此,當卡茲梅爾站上了指揮臺,一瞬間,掌聲開始劇烈的響起,經久不絕。
等所有的樂手都坐在了樂器前,全場的掌聲才逐漸平息。
很快,現場落針可聞。
在這種狀態下,卡茲梅爾作為音樂指揮,同時也是整個樂團的靈魂人物,在所有人的矚目中,轉過身,向全場觀眾鞠躬,旋即便回過身來,飛速的舉起了手中的指揮棒。
下一刻,隨著卡茲梅爾的大手一揮,磅礴的音樂如波濤般瞬間襲來,一瞬間就在所有觀眾耳邊炸響。
“是華沙起義第二交響曲!”
有人第一時間聽出了這首音樂的名稱,那一刻,仿佛是一個月明風清的日子里,猛烈的炮火響徹了云霄。
人們興奮的睜大眼睛,努力的去用心去聆聽這首在整個波蘭乃至整個歐洲都非常著名的交響樂曲。
這是二戰期間波蘭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康芒斯創作的曲目,主要描寫波蘭人民在慘烈的炮火中遭遇到的情緒。
在這磅礴的音樂聲中,人們似乎能看到,在遠處的天邊,血紅的晚霞在漸漸消退。
天空之下,敵我雙方就這樣死死對峙著,既沒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沒有任何一方沖殺。
主戰場上的累累尸體和丟棄的戰車,也沒有任何一方爭奪。
就象兩只猛虎的凝視對峙,誰也不能先行脫離戰場。
旁邊,幾具還沒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體上空盤旋著幾只禿鷲,尸體上被彈藥炸開的傷口已經不再流血,但那機槍卻依然握在尸體的手里。
遠處,撕殺吶喊聲不絕于耳,或許明天早上又將多出上萬具尸體。
陰風開始怒嚎,似乎要喚醒死去的靈魂……
觀眾席上,鄭謙聽著聽著就感覺到一陣陣壓抑,心頭像是堵住一樣難受,他回過頭來,看向旁邊的老師樓澤:“這是什么曲子?”
“華沙起義第二交響曲。”樓澤低聲回答:“這首樂曲的地位相當于華沙的國歌了,是為了祭奠1944年8月1日波蘭發動的反抗德國運動而創作的樂曲。”
鄭謙點點頭,難怪心里感覺堵得慌。
雖然對這首樂曲并不感冒,但他尊重原作者創作這首樂曲的初衷。
每一個為了保衛祖國而創作的樂曲都應該值得被尊重,不管這首樂曲聽起來是如何的陰氣森森,讓人毛骨悚然。
簡直就是鬼哭狼嚎!
事實上,現場除了波蘭人民對這首樂曲比較有感情之外,大多數歐洲人都覺得華沙起義第二交響曲的存在分外的刺耳。
但畢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沒有人會在當下和平的社會去批評當時的創作者的創作水平。
鄭謙下意識的去看了一眼現場觀眾的反應,發現很多人臉上竟然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心底也不由得感到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