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時代廣場,當《BeatIt》在天空之下響起,人潮洶涌的鬧市中,無數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開始隨著歌曲的律動而舞動,那些看起來像是普通路人的舞者,在音樂聲中,逐漸加入到了舞蹈團隊當中。
于是,當整個紐約時代廣場的中心位置,被這些舞者占據,那整齊劃一的步伐,以及嘹亮的歌聲和熟悉的音樂,一時間,讓所有路人都看的熱血沸騰,新歡怒放,恨不得立即脫掉衣服走上前去,加入到這場“快閃”活動當中。
無數人拍下了這一幕幕場景,上傳到了網上。
各大媒體、電視臺也分別跟進報道,于是這場“快閃”活動徹底名震全球,被譽為史上最好的“快閃”活動。
從那以后,全球無數的年輕人都開始紛紛效仿,一時間,“快閃”活動大熱,并且歌曲《BeatIt》也開始隨著這一場場“快閃”活動的舉辦,飛速成為了不少人眼中的神曲,其地位比鄭謙《無敵》專輯里的其它歌曲要高出太多太多了。
當然,值得一提的還有《地球之歌》這首歌曲,同樣作為邁克爾杰克遜的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地球之歌》雖然聽起來沒有《BeatIt》那樣的律動,但那聲嘶力竭的吶喊以及飽含深意的歌詞卻更能打動人心,在整個北美、歐洲的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無數人聽了《地球之歌》之后,都忍不住踏入了環保之旅的過程的當中,為世界的環境美好而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而全世界各個國家的著名人士,也對《地球之歌》這首歌表示了巨大的好評,堪稱是好評如潮,根本沒有一個差評存在。
畢竟這是聯合國環境署親自要來的主題曲,是聯合國環境署的門面之歌,即便有人看不起鄭謙,看不起這張專輯,但也絕地不會看不起這首歌。
不過,相比較這首歌曲的唱法和歌詞,匹配的MV卻引發了一些小范圍的爭議。
因為在MV中,鄭謙扮演了一個失落的救世主形象。
他為被人為破壞的環境、被無辜屠戮的野生動物和被戰火摧殘的世界而悲泣。
很多人爭議的不是內容,而是鄭謙在片中飾演的身份,一個亞裔人扮演救世主,是否合理?
當然,大多數人不會對此有過多的在意,但總有那么一些人認為這是鄭謙在褻瀆神靈。
但最終,《地球之歌》的MV還是備受好評,其中,最具震撼性和戲劇性的場面在末尾:
各地心受創傷的人們與鄭謙一道,在焦土上以一種古老而奇特儀式呼喚神力。
大地之母最終響應。
在狂風怒號、閃電雷鳴中,在鄭謙近乎絕望的嘶喊中,死者復活,萬物重生。
為了拍攝這首歌曲,環球音樂集團帶著鄭謙前往了四個地方拍攝。
第一個位置是亞馬遜熱帶雨林,其中很大一部分在視頻在完成一周后銷毀。
出演的演員,幾乎都是該地區的土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