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真緩聲道,“弟子得師尊傳法,證得緣起性空,知世間妙相。若按教法所言,圓滿解脫不過轉念。”
悟性微笑道,“道無先后、達者自覺。紅塵多苦,解脫為樂。機緣既然就在眼前,為何舍近求遠”
對修行者而言,人生至樂不是生,而是臨終那一刻。生不過是痛苦的開始,修行后臨終若能證悟一切,才是達到真正的自由。
悟性的意思其實也簡單,你既然證悟萬法皆空,如何還要墜入塵世因緣之中
釋真緩聲道,“今日徒兒見到一人,敘說了徒兒的塵緣。”
悟性微有詫異,只說了句“阿彌陀佛”。
釋真再道,“徒兒此去,卻非去了結這番塵緣。”
悟性略有揚眉。
釋真解釋道,“徒兒只是知曉,既知緣起,若此刻證覺,難稱證覺圓滿。”
雖然世人習慣解決發問的人來解決問題,但修行者卻清楚的明白發現問題不去解決,自然不能說是解決了問題。
證覺是在解決人生的一切問題。
悟性微微點頭。
釋真誠心道,“因此徒兒需要一探究竟。”
悟性默然片刻,終于道“釋真,你天性極真至純,既然決定從心而行,為師自然不會再勸。不過紅塵多誘惑,只恐亂梵行。為師希望你要牢記,物來則應,物去不留這是應對心魔的無上之法”
釋真跪地行禮,“徒兒謹記師尊教誨,不敢有一刻忘卻。”
悟性露出微笑,輕聲道,“很好。”言罷緩緩的閉上眼睛。
釋真再度行叩首禮,起身離去。
畫面再轉,釋真重新面對單鵬,“我已了此中塵緣。可只怕師尊難了。若有可能,我還需回轉向師尊稟告因緣。”
哪怕單鵬都有詫異之意。
“可若無可能”
釋真輕聲道,“我希望有人可以替我向世尊敘說此緣。”隨即笑笑,釋真又道,“一入紅塵,凡心自起,師尊和我既然心心相印,本不需要這般世俗之舉。”看向單鵬,釋真緩聲道“如何行神農之舉”
單鵬終道,“行此舉看難實易。”
釋真反問道,“那難在何處”
單鵬緩聲道,“神農和你我相似,卻有不同。”不等釋真反問,單鵬解釋道,“我等都是意志堅定之人,不過神農和我外探,你等修行者卻是內尋。”
釋真沉吟不語,顯然是在琢磨差別引發的結果。
“你不是我找到的第一個修行者。”
單鵬凝聲道,“有高僧舍身無畏的曾經助我,可是和神農般,并沒有回轉。”
釋真皺眉不語,對他而言,明心見性不難,可要領悟單鵬提及的觀念,仍需要時間。
“可根據我的觀測,神農、高僧卻絕對是去往不同的地點。”單鵬微有苦惱道。
釋真目光閃動,“種瓜得瓜,神農尋變化,自去變化無極。高僧求歸一,當入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