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若記得你曾經的靈光,去除遮掩,就還能找到你的靈光。
如果你知道此理,為何不立即去做
葉宣兒望見沈約的所想,再道“燈罩不止代表著身軀和五蘊,還意味著無明,它的厚度意味著六識產生的貪嗔癡,貪嗔癡引發的六塵的多寡”
琴絲露出欣慰之意,鼓勵道“說下去”
葉宣兒盯著燈罩、燈泡的模型,露出振奮之意,“真明如燈,無明為燈罩遮掩住燈的光明。人以無明起,就是意味著人一出生,就因為身軀之故陷入無明。”見琴絲點頭,葉宣兒再道,“但有人出生的時候,燈罩薄,就會有更多的光透射而出,讓那人因明趨近于醒。在場的諸位,除了沈約外,恐怕都是這種人。”
眾人倒是出奇的沒有問為什么要除去沈約,因為他們均知,沈約或許有燈罩,但他的燈罩等同于透明。
“因此這世上有了智慧和愚癡。”
葉宣兒再道,“有智慧的人,因為燈罩更薄是以能透漏出更多的光明,光明引領那人時不時的靈光閃動,成為世上杰出的人才。而更有頭腦的人,開始思考為何有光明出現,等到他們發現燈罩的問題,顯而易見的就會去除燈罩,這就是去除無明、去除五蘊,或者說是去塵,這也叫做修行”
沈約緩緩點頭。
世人從各種角度解釋修行,葉宣兒的這種解釋,可算是通俗易懂。
“慧遠的念佛法門,就是去除燈罩的一種法門。”
葉宣兒一法通、百理明,“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阿彌陀佛四字的本意就是觀想身心光明,這是采用近似法來去除燈罩,顯露光明。”
慧遠雙手合十,“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施主所講淺顯易懂,哪怕是貧僧聽聞,都有茅塞頓開之感。”
他一生念佛,更是因為信、愿、行。
信為百行先,若不信,無有能成。若不信而有成,肯定不過是隨波逐流,置身風口,轉瞬消逝,非有真成。
因為信,慧遠念佛觀佛,一心不亂,這才日趨清明,但你讓他如琴絲、葉宣兒這般說出這種道理,仍舊難能。
信并不意味著真正的了解。
信任、信任,信而任之。
釋迦對那些天資真的不行之人,無法領悟佛語之人只能先讓其相信有這么一條路,然后傳授其戒定慧的法門,增長其智慧后再助其了解。
世人都認為理解數學理論需要智慧,既然如此,那理解人生全局,難道不需要更大的智慧
可世人偏偏認為出家為逃世出家亦是為了逃世
真有智慧,如何會選擇逃避
邪法所為則是大相徑庭,他們是進行u的控制,讓你氣血低落,無能分辨的除了死,無路可走。,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