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世俗可悲。
將一切災禍,推到柔弱之軀上,本是數千年來,世人的惡習。
沈約聽聞趙巧云所言,只悲憐世人的愚昧,默然片刻道“原來如此。”隨即又道“張天師不會同意的。”
趙巧云訝然道,“沈公子為何這般肯定”
沈約淡然道,“一個七正之人,如何會將緣果,推到一個新生兒的身上”
世人自以為的強大,多是建立在欺凌弱小的基礎上。
沈約通過趙巧云的敘說,對張繼先的為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張繼先有神通,有能力,亦有擔當。
他畫符禱祝一方面是救助那些精神受到困擾的人,一方面也是在等凌初月出生。
那是個無辜孩童,張繼先早看出呂才人還有一女,不忍那女孩夭折。
趙巧云思考半晌,輕嘆道,“都說英雄所見略同,可巧云看來,那些真正有道行的人,看法更是一致。”
沈約贊同趙巧云這個說法。
修行被后人理解為修仙,可修行的本意是修正行為
行為如何來修吻合天道而已。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
老子早清楚的說明此事,道家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人更應近天道。
近天則中、歸一,既然如此,修行之人若是看法迥異,那只能說入得旁門。
一個近天道的人,只會補弱,如何會將問題歸于弱者之身
趙巧云見沈約默然間自有自信,內心更是欽佩,“沈公子又猜對了,雖然宮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處死那女嬰,可張道長卻說,孩童無罪、罪在人心,他愿為天下祈福七七四十九日,換得那女嬰的性命。”
沈約暗想以張繼先之能,帶女嬰一走了之也不是難事,張繼先選擇這種方式有何目的在沈約看來,古人的祈福也是流于形式,和拜佛燒香仿佛。
“天子聞言,終于決定放過那女嬰的性命。”
趙巧云輕吁一口氣,“張天師祈福后,知道這女嬰在宮中絕對不得寵愛,甚至會有早夭的可能,于是說女嬰和道家有緣,將女嬰帶出宮中。”
那凌初月如何會和凌老爹扯上關系
難道說張繼先后來不在了那女嬰這才跟了凌老爹,凌老爹也會點兒算命的方法,或許是從張繼先那里學得的
沈約聽聞賽月姐妹的前因后果,終于明白一些事情,“自那以后,初月的事情,宮中就禁止傳播了”
“初月”
趙巧云怔了下,“沈公子是說被張天師帶走的那女嬰嗎”
見沈約點點頭,趙巧云自語道,“她是月初出生,叫初月倒和貼切,只是沈公子如何知道那女嬰的名姓沈公子見過張天師”
見沈約搖頭,趙巧云只感覺沈約隱瞞了些事情,微有悵然,在她想來,沈約的隱瞞,就意味著對她并不信任。
“你也因為這件事和賽月有關,怕她受到刺激,這才讓她入眠。”沈約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