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有精神的鼓呢。
開場先是密而急促的小鼓點,這一般是副奏者用小鼓敲的,但神宮寺直接用鼓棒敲大鼓的邊緣敲出來。
尺八演奏家井上名人合著鼓點吹起悠揚的旋律。
和馬對太鼓曲的印象,全來自游戲《太鼓達人》,正經的太鼓曲目他根本不知道幾首。
這尺八的旋律,他聽了也白聽,根本認不出來是啥曲子。
尺八的聲音逐漸落下的同時,能劇家日下部吼了一嗓子:“喲~~~”
這千回百轉的一聲“喲”,完美符合很多人對能劇的刻板印象。
這一聲結束,代表著太鼓表演的“前戲”到此為止,正片開始。
神宮寺突然發力,打出強而有力的鼓點。
而三味線在這個時候加入進來,接替剛剛那細密的鼓點負擔起整個節奏樂器部分。
是的,三味線直接跑去當節奏樂器了,這一般是貝斯的活。
大鼓才是這演奏的主角。
鼓不愧是為戰爭而生的樂器,和現在神宮寺敲出來的鼓點比起來,太鼓達人里那些曲子,簡直娘炮得一塌糊涂。
聽完想去砍人的,才是正經的太鼓曲啊。
尺八又適時加入進來,不過并沒有喧賓奪主,而是有節奏的吹出了一段一段的固定音節。
根本就是把尺八也當作節奏樂器來用了。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襯托太鼓而存在的。
逐漸進入**部分的時候,橫山顧問指揮的吹奏部樂團終于加入進來,大氣的弦樂呼應著戰鼓。
和馬現在不想砍人了,他想騎上駿馬,率軍沖鋒。
只是劍客砍人的程度,用這戰鼓上BUFF是一種浪費。
以加BUFF的角度看,這是交戰前給全軍上BUFF的破陣曲。
神宮寺露著半邊肩膀,每一次敲擊鼓面,都有汗水從她肩膀上甩出。
這時候的她充滿了昂揚的生命之美。
和馬身邊的千代子也有同感,小聲說:“不愧是雞蛋子,敲鼓都敲得這么好看。”
**部分逐漸走向為生,鼓點也漸漸的變回最初那種輕而細密的狀態,然后尺八又掌握了曲子的大權,三味線也開始活躍起來。
感覺就是大戰結束后,武士們退場,民夫開始打掃戰場,拄著錫杖的和尚念著佛經,超度戰場上的亡魂。
戰死者的武士刀被倒插在地里,一片披風的殘片被風吹到了刀把上纏住,像旗幟一樣飄揚,就像戰死者的亡魂久久不愿離去。
最后,樂曲在能劇家日下部的一聲千回百轉的“喲”之后戛然而止。
神宮寺玉藻把鼓槌都換到一只手拿著,轉身對臺下眾人鞠躬。
她請來的人齊刷刷站起來,一起對這臺下鞠躬。
這時候聽呆了的眾人這才想起來應該鼓掌。
雷鳴般的掌聲響徹整個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