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理在齊市待了半個月,一邊養傷,一邊教導許川,順帶和董云飛,郭東陽等人討論改良武術的事。
7月9日,吳理和尋武節目組出發去南國,坐飛機到了河內,之后坐車前往玉河市。
根據嚴白禮的介紹,他師父學藝的武館就位于玉河市,是阮濟云這一脈的傳人開的武館。
阮濟云是南國詠春拳門派的師祖,1939年到1954年,他在河內收徒,教授華人和南國人詠春拳,后來,他的一些弟子也各自開班教授詠春拳,所以詠春拳是在南國流傳相對較廣的一種拳術。
到晚上8點左右,一行人才抵達玉河市。
南國的經濟并不發達,國內經濟最好的城市相當于華國的三四線城市,而玉河市在南國也算不上一線,所以城市看上去并不繁華。
吳理等人很多都是第一次出國,所以到了玉河市以后,全都選擇下車步行,走在大街上,慢慢感受異國的風情。
沒多少高樓大廈,大街小巷的墻壁上有各種涂鴉,街上的姑娘們大多穿著類似于華國旗袍的奧黛,這是南國的傳統服飾,許多騎著摩托車的人在街上呼嘯而過,周圍的獨棟小屋上畫著五彩斑斕的畫。
“穿過這條街,前面就是玉河市的武館一條街,也叫武街。”
節目組請的一名女導游為眾人介紹道,她叫王萱,父親是華國人,母親是南國人,從小在南國長大。
“為什么叫武館一條街?”有人問道。
王萱:“其實一開始那條街上只有一家武館開在那里,叫濟云館,是華國的拳師在那里教詠春拳。”
吳理點點頭,濟云館就是他們這次要拜訪的那家武館。
“后來隨著去學拳的人變多,濟云館名氣大了以后,又有很多別的華人拳師專門去那里開館教拳,因為當時很多當地人都覺得華國功夫很厲害。”王萱繼續說道。
南國有100多萬華僑,大多數人的祖籍都是廣東和福建,而廣東和福建以前練武之人很多,所以南國的拳師數量也不少。
“隨著那條街上的武館數量變多,漸漸的,只要是來玉河市開武館的,都會去那里開;不僅僅是華國武術,泰拳,空手道、柔道、拳擊等等,那條街上都有人教。”王萱介紹道。
“這么多武館,各種拳術都有,沒起沖突?”吳理問道。
王萱忍不住多看了吳理幾眼,笑道:“當然有沖突,而且幾乎每天都有。”
“大家都在一條街上開武館,肯定有利益沖突,踢館是很常見的事,最火爆那會兒,一天有十幾場架可以看。這邊踢館有一個規矩,就是會在街面上公開打斗,讓其余人都看到,所以輸了的武館會很丟臉,如果不能很快找回場子,那就沒臉開下去,學員也會很快走光,所以沒兩把刷子是沒法在武街立足的。”
“本地人去武街學拳,都喜歡找那些開館時間久的,如果有新館開業,本地人會先觀察,直到新館開門撐一個月還沒被人踢倒,才會有人去學拳。”
王萱一邊介紹,一邊看著吳理。
“王導,你怎么一直盯著我們吳師傅看啊?”有工作人員調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