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既然盛情邀請,那王之初必須同意。
敲打著鍵盤。
展開回復。
【這可是你說的,到時候帶好錢,可別耍賴!】
【哈哈哈,你就敞開肚皮的吃,一頓飯能夠吃多少。】
【我的胃口可大了!】
【什么意思?】
【一頓能吃一個報菜名!】
【啊?】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鹵豬、鹵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等等,我一頓飯全都可以吃得了,剩下的我就不給你一一報了,你應該也知道。】
王之初開著玩笑回復。
【小哥哥,不要鬧,你是德云社的嘛?】
微信另一邊,蘇蘇被逗笑。
王之初回復道:【不,我是公式相聲的,按照公式相聲的演算,你現在可以笑了。】
王之初的這句話完全就是嘲諷。
所謂公式相聲,是由滬都交大博士夫婦創始的。
他們自稱發現了笑果公式,可以依據公式,批量寫出好笑的相聲。
夫妻兩人幾年前還參加過一個節目《相聲有新人》,在節目中對評委德云社的創始人郭德剛當面叫板,并質疑傳統相聲,甚至嘲諷以前的報菜名這些沒有任何笑點,從而引發大家熱議。
也不知道他們夫婦是怎么想的。
反正他們已然成為了全國人民的笑柄。
他們甚至還做過演出,可新聞報道說臺下的觀眾連十個人都不到。
按照那位博士的說法:“在再講相聲之前先鋪墊35秒,而觀眾笑則需要65秒,如果觀眾沒有笑夠65秒說面你還沒有成功,必須讓他們接著笑,直到65秒為止,這就是觀眾的投資產出比是35:65,是矢量藝術通用的。”
按照他的這種做法,不是現在流行的大數據嗎?
收集大量數據,分析數據,找到規律,找到解決方法等等!
可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公式是死的,觀眾是活的,情感是變化的。
用死的東西,算活的東西,得出的結論往往也是錯誤的。
相聲的魅力就在于面對不同觀眾的不同表現形式,甚至是上臺以后根據觀眾反應的臨場發揮。
現場的觀眾都是動態的,藝術是有生命力的。
如果不靈活的運用,不根據現場的情況作出變化和調整,帶動現場觀眾的情緒,而是機械的使用公式算法寫相聲,表演相聲,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應該去看不起傳統笑聲,更去嘲諷以前的段子。
畢竟傳統相聲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更是藝術的象征。
傳統相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吸收了各種藝術和生活的優點,摒除了缺點而逐漸形成的。
用自己所謂的公式就去否定老祖宗上百年的藝術,總結起來四個字,啥也不是。
德藝雙馨一詞把“德”放在“藝”的前面,我們在鍛煉自身技藝的同時,別忘了自身品德的修煉。
失去其中之一,任何人都走不了太遠。
王之初閑來無事的時候會經常看相聲,所以在這方面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獨到見解。
當然,王之初并不是某位相聲演員的粉絲。
不管是耍‘賤’的小岳岳,亦或是‘臺上無大小,臺下立新墳,年年新墳換舊墳,墳墳挨著張鶴倫’的張鶴倫,還是眾所周知的大傻子秦霄賢,王之初都會喜歡,都會聽他們的笑聲。
除了德云社的一些優秀相聲演員,還有相聲新勢力的盧鑫玉浩,嘻哈包袱鋪的金菲陳曦等等,他們都很優秀。
相聲這玩意,從來都不需要像那些腦殘粉似得,喜歡某個相聲演員就專門聽她的相聲,甚至去詆毀其他相聲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