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是可以買,因為東西有點兒意思,而且好歹也算古人仿古人,年份也不算太淺。
可是,這價兒不行。
因為只能用清中期民間的老銀器來衡量價格,所以這只銀壺,一萬收確實不劃算。關鍵短期內也沒啥升值空間。
“你要覺得貴就算了,家里傳下來的老物件,便宜了我也不想賣。”這大嬸嘴上還不帶讓的。
吳大志笑著對吳奪說,“忙乎了半天,現在可以走了吧?”
“走吧。”吳奪心說:老財主可能早就看明白了,這又是在故意磨我。
也不用和大嬸磨嘰了,就算能降價,估計也降不了多少。
而且,吳奪說走,大嬸也沒喊住他。
但是,賣菜墩的攤主卻說話了,“等等,你們喜歡老東西啊?”
“也不能光看老不老,得有點兒意思啊。”剛被挫了一下,吳奪有點兒提不起興趣。
“你看我這個行么?”攤主從一堆菜墩子底下,拿出了一塊玉片子。
吳奪定睛一看,這塊玉片子長約十一二厘米,寬約四五厘米,還帶著兩個圓孔,一邊厚一邊薄。
像是個玉刀的形狀。
不過,這玉料,實在不咋地。
鑒定玉料,可是吳奪的專長;這玉料呈墨綠色,質地不怎么潤,像是地方玉種,仔細再看便大致能確定是蛇紋石類的玉料。
不說別的,玉料就先落了下乘。
而且,這玉刀上還有一些灰白沁和已經硬化的泥殼,好像剛出土不久的樣子。
“這玉片子是前天家里打井挖出來的,運氣不錯沒挖斷。今天趕集賣貨,我就手拿來,刮蹭菜墩子面兒上的毛刺。別說,比刮刀好用,刮得平滑,不留印子。”吳奪看的時候,攤主在一邊絮叨了幾句。
這東西瞅著年份夠老,甚至可能到商代。
但還是那句話,古玩這東西,要判斷價值,不是光有“古”就行的。這件玉刀,文物價值或許很高,但玉料一般、品相不佳、尺寸偏小、造型普通,吳奪實在提不起什么勁頭。
“我看看。”此時,吳大志卻開了口,伸了手。
攤主將玉刀遞給吳大志,吳大志看得仔細,甚至還對光不停調整角度觀察。
“你想賣什么價兒?”看完之后,吳大志一邊問攤主,一邊將玉刀遞給吳奪,以眼神示意他再看看。
吳奪接過來,干脆直接貼上手指聽了聽。
結果,這玩意兒的年份遠超他的想象,居然是四千多年前的東西!
這一桿子打到新石器時代去了!
龍山文化的兩孔玉刀!
好吧,雖然聽著很振奮人心,但這一件的市場行情,也就是兩三萬。
而且,這賣菜墩子的攤主,報價居然跟著大嬸學,“給一萬行吧?”
雖說這東西能估價,但卻并不好找買主,倒手得費點兒工夫。更關鍵的是,他這是挖出來的東西,一看就是生坑,再倒手還擔著風險。
要是讓吳奪還價,要么反手一個兩百,要么讓他好好說。
但吳大志卻像在琢磨什么,并沒有立即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