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和直徑都在十二厘米左右,有蓋。造型看似簡單,就類似于一個筆筒加了個蓋,但看過幾眼之后,會覺得線條特別優美。
顏色是鱔魚黃,色澤熟美,皮殼酥潤。
寧元祺靠著近,先上手了,如同看瓷器一般,先翻底,長方框六字楷書:古燕趙子玉造。
“子玉罐!”
章成錦微微一笑,向后撤了兩步。因為寧元祺這一說,很多人一起湊上前來了。
“子玉罐”,也可全稱為:趙子玉澄泥蟋蟀盆。
趙子玉,清代康熙年間制造蟋蟀盆的名家,也可以說是清代最有名的蟋蟀盆工匠。
特別是在北方,“子玉罐”幾乎就成了精品蟋蟀盆的代名詞。
蛐蛐罐,蟋蟀盆,一個罐一個盆,其實都是一種東西,就是習慣性的固定稱呼而已。
趙子玉制作蟋蟀盆,從選泥料到一系列工藝,都是精益求精,費時費力。所以,真品流傳下來的并不多。
據說,在民國時期曾有人調查過,全京所有藏家和古玩商手里的真品子玉罐,加起來頂多也就幾十個。
一件真品子玉罐,能賣到一百大洋以上。
當然,這個價格比起珍瓷名畫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這不過就是一個泥盆,能賣到一百大洋以上,已經足見趙子玉用料之精、工藝之高。
雖然真品子玉罐很少,但是仿品卻鋪天蓋地,特別是從道光時期到民國時期。而且仿制者不乏制造蟋蟀盆的名家。
如今,想見到一件真品子玉罐,實在是太難了。
吳奪對這種澄泥工藝品,實在是所知甚少,而且他對蟋蟀盆這種形制算不上很感興趣。但,既然有機會直接接觸大名鼎鼎的子玉罐,那也不能錯過,便隨著大家上前,仔細欣賞了一番。
既然仔細欣賞,那就免不了要聽一聽。
結果······
結果年份不對啊!
子玉罐應該是康熙朝的東西,三百年左右的歷史,怎么聽到的只有八十多年?
那就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東西啊!
章老這是打眼了?
不過,吳奪自是沒有多說話,看完后就悄悄回到了座位上。
澄泥蟋蟀盆畢竟是小眾收藏品,現場雖然都是古玩高手,但是真正懂行的,其實并不多。
這里頭,又不得不提那位開設古藝匠心私人博物館的劉館長,他看得最仔細最認真。而且,別人都沒用手電,就他用手電照了半天。
除了看,他還閉上眼睛摸了一會兒,表情很陶醉。
只是這陶醉之中,也帶著那么一點兒猥瑣,好像摸的不是一件東西······
最后,就剩下劉館長和章老還在圓桌邊了。
“章老,鑒定子玉罐’,工藝相對容易研究明白,重點還是對泥料的感受!所謂‘款好仿,泥難求’啊!”劉館長放下子玉罐之后,又道,“真品子玉罐的泥料燒出來之后,觸摸如同美······咳咳,嬰兒肌膚一般,沒有澀手之感。”
“劉館長看來研究頗深啊!依你看,斷然是真品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