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和托盤這么上檔次,杯子自然不一般。
這一堂四只鼻子,是犀角杯。
杯子的高度也就是七八厘米,型是比較常見的仰鐘杯。仰鐘杯也叫鈴鐺杯,顧名思義,杯型就像一個倒過來的口朝上的鈴鐺。
杯子不大,造型也普通,若只是因為犀角的材質貴重,那是不會被寧元祺如此鄭重其事地拿出來的。
這四只犀角杯上,都有精美的浮雕圖案。
四愛。
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周敦頤愛蓮。
這四個華夏歷史上文人雅士的“癡愛”故事,流傳很廣;而在很多書畫、瓷器、木雕上,也都有“四愛”的內容。
這四只犀角杯上的四愛圖,除了雕刻人物、動物、周邊小環境,還陰刻了詩文。
王羲之愛鵝的犀角杯上是:雙翎閒汎墨池冰,悟入霜毫思不勝。
陶淵明愛菊的犀角杯上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林和靖愛梅的犀角杯上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周敦頤愛蓮的犀角杯上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除了王羲之愛鵝犀角杯上雕刻的是明代王恭《題王羲之愛鵝圖》中的詩句,其他三只犀角杯上雕刻的都是本人的詩句或文句。
在尺寸不大的犀角杯的表面能有如此復雜的雕工,實屬不易。而且,這雕工細膩傳神,氣韻不俗,顯然是名家手筆。
吳奪看過之后,也是贊嘆不已。
每只犀角杯的杯底,都落了同樣的印章款。
四字:方氏柱石。
“妙啊!”章成錦拿著其中一只犀角杯,“這一堂四愛犀角杯,的確是方弘齋的精品之作!”
明清時期,關于犀角雕刻的名家,有“南鮑北方”之說。
鮑天成是江南治犀的領軍人物,江南的犀角雕刻行業,高手眾多,他能成為領軍人物,自是非同凡響。
明末清初的史學家張岱甚至將他和陸子岡一同論述:“吳中絕技,陸子岡治玉,鮑天成治犀??????俱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方氏柱石”就是方弘齋。
方弘齋是北京人。關這個人的史料不多,他是一個僧人,卻成就了犀角雕刻的傳奇地位。
北方的犀角雕刻,整體水平遠遠落后于江南,而方弘齋能和江南的領軍人物鮑天成齊名,號稱北方治犀的唯一高手,絕非浪得虛名。
從傳世作品來看,方弘齋的確對得起這稱號。他特別擅長在犀角上雕刻山水,雕工入畫,美不勝收。
眾人盡皆贊嘆,羅宇澤嘆口氣,心下暗道,“得,這樣的好東西,肯定是珍藏品,決計不會出手的。”
吳奪在他身邊,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這哥們兒真是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做生意啊。
如今,犀角制品是嚴格禁止買賣的。而傳承有序的古代犀角藝術品,雖然市場有所流通,但也有一定的限制。
這一堂犀角杯,包漿很潤,應該是開門的傳世品。不過,正如羅宇澤所想,這是寧元祺的珍藏,決計不會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