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吳奪一聽,立即露出了吃驚的表情。
康熙是清代皇帝年號,落個“大明康熙年制”的款兒,按說不應該是吃驚,而是應該啼笑皆非。
類似“現代工業殘次品”“摸多了不長個兒”的效果。
其實不然。
因為“大明康熙年制”的清代真品瓷器,確實是存在的,南京博物院就有一件實物,而且完全具備康熙官窯的特征!
這是一只青花壓手杯。
壓手杯之所以叫壓手杯,主要在于兩點,一點是大小適合把握,另一點是微微外撇的口沿在握住時正好可以壓合手緣。
這只青花壓手杯高在五厘米,口徑不足九厘米,胎比較薄,外繪青花貫套紋。
底款則是六字楷書:大明康熙年制。
這種壓手杯一般是作為酒杯用的,同期的康熙官窯有不少壓手杯,落款都是“大清康熙年制”;這一件“大明康熙年制”,在被認定為真品的情況下,自然也會有很多推測。
這里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
不合理的顯然是邏輯上出問題了,大部分是沒真懂這是“康熙官窯”。但即便是合理的,也不一定符合真實的情況,因為偶然因素太多。
所以,結合史實來捋一捋背景其實更好。
在景德鎮正式設置御窯廠,是從明代開始的。明代嘉靖朝之前,御窯廠官窯瓷器出廠,要經過兩次揀選,第一次是出窯后,第二次是統一運到指定地點集中再來一遍。
但凡不合格的,一律打碎。
如果像這件青花壓手杯的錯誤,出現在明代嘉靖朝之前,那么肯定是要被敲碎的。
可是,嘉靖朝以后,御窯廠出現了問題,因為無力繼續完全承擔官窯瓷器的燒造任務,御窯廠就分了一部分產品給民窯完成。
這就是所謂的“官搭民燒”。
官搭民燒的制度在清代得以繼承,而且更加寬松了。
寬松到產品如果不合格,不僅不打碎,還可以賣到市場上去。
就因為這樣,景德鎮的瓷器市場上,經常能看到官窯的瓷器擺出來賣。史稱“官民競市”。
官搭民燒和官民競市,是“大明康熙年制”的出現的歷史背景。
這種情況下,出現“大明康熙年制”并流出去,就具備了可能性。
工匠手誤也好,有反清復明的執念也好,大冒險泄憤也好,總之是出現并流出去了。
當然,只可能通過“官民競市”在JDZ市場流出去,不可能被選送到京城。
不過,這樣的東西,就算當時能作為官窯做出來并流出,但流傳下來依然不容易。因為這和“文字獄”的對象也差不多了,一旦發現,怕是不少人得掉腦袋。
同時,在流傳過程中,還有損毀的可能。
所以,這只“大明康熙年制”的青花壓手杯能完好無損地流傳到今天,實在是一個概率極低的事件,能發現這一件,已經是機緣巧合了。
吳奪吃驚,是因為秦老板這里又冒出一件!
畢竟,在沒有看之前,他說的這件雖然可能是瞎胡鬧的仿品,但也存在真品的可能性。
特別是秦老板說很漂亮。
秦老板顯然不知道南京博物院的那一件青花壓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