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盤子,乍一看沒什么特別之處。
好像滿清的瓷器上畫著穿滿族服飾的人物,挺正常的。
其實不然。
清代的瓷器上出現的人物,很少有滿族服飾的,基本都是漢人服飾,這是一種落后文化向先進文化的靠攏。
從康熙晚期到雍正時期,雖說逐漸有了帶滿人服飾人物的瓷器,但是這樣的瓷器不僅不多,而且主要是在外銷瓷上才有,國內的瓷器基本見不到。
外銷瓷上出現這樣的紋飾,是為了滿足西方人的需求;因為西方人來到華夏,特別是在京城,常見滿人服飾,于是在瓷器上他們也想有所反映。
帶有滿族服飾人物的瓷器,西方人給起了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滿大人”。
因為西方人來到華夏,發現官員們之間互稱“大人”,所以就把滿族官員叫滿大人,進而擴展到帶有滿族服飾人物的瓷器上,有了這么一個借代性的稱呼。
在西方人看來,這就是異域風情。
“滿大人”瓷器,國內非常少,不管是博物館還是民間收藏,在歐洲反而相對要多一些。
這一件“滿大人”粉彩狩獵圖大盤,其價值,要遠高于乾隆民窯粉彩大盤。
除了數量很少,還在于其中的特殊的文化價值。
一個盤子,能折射出當時漢人和滿人的關系、華夏和西方的關系,不同的審美表達,文化碰撞的意趣。
只不過,這樣的古玩,往往又是普通玩家的盲區。
吳奪一開始也不怎么在意,但是他忽然想起了之前翻查過的一次拍賣記錄,好像是有一個“滿大人”罐子,多年前就在美國拍出了好幾萬美金的高價。
吳奪此時已經想拿下這個大盤了。
既然想拿下,周全起見,還是得聽一聽。
這一聽不要緊,發現年份自己也看錯了,這不是乾隆朝的粉彩,而是1731年制成的!
1731年,是雍正九年!
粉彩這個品類,是華夏瓷器中最晚出現的品類,它和琺瑯彩比較像,實際上就是琺瑯彩的發展和替代品,畢竟琺瑯彩成本和要求都太高。
而正是這個最晚出現的品類,終于打破了明清時期青花器在數量上傲視群雄的局面,得以與之分庭抗禮。
吳奪之前逛古玩市場的時候,會特別留意一些老蟲的說法,從中學習一二。
對于粉彩,老蟲一般會籠統地這么說,康熙時期粉彩初創,還殘留著五彩的味道,比較“硬”;到了乾隆朝呢,什么錦地、黃地、描金、開光,粉彩瓷器出現了繁縟和堂皇的態勢。
所以,老玩家最喜歡的粉彩瓷器,還得屬雍正朝。技術成熟,彩料精細,造型美觀,畫片雅秀。
聽出來是雍正粉彩之后,吳奪暗自慚愧,居然給當成乾隆朝的了。
其實這也怨不得吳奪。因為外銷瓷和官窯不一樣,雍正和乾隆的差別,并不是那么明顯。而且乾隆朝的大盤子多,雍正朝的大盤子少。
不過,時代特征終歸還是有的,這個盤子雖然大,但是彩料和畫工卻更淡雅一些。
“我說,這些東西你不準備買了?”吳奪想好之后,先問了問羅宇澤。
“怎么,你要買這大盤?”羅宇澤反問。
“你帶我來的,你要是想要,你先來。”吳奪笑道。
“別介,我可不干這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