鈐印兩方。一方印在詩文上首:畫禪。一方印在“玄宰”下方:董其昌印。
董其昌,字玄宰,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書法和繪畫的成就都不低,就繪畫來說,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尤其擅長山水。
董其昌的人品,在后世多有詬病,但他的書畫作品,藝術價值確實很高,從如今的拍賣記錄來看,大尺幅或者組合性作品的精品,拍出過幾千萬的高價。
“這是仿倪瓚的山水筆意。”梁啟明先看了這幅畫,一邊看,一邊對身旁的梁丹青低語一句。
這幅水墨山水,若是真品,確實就應該是董其昌仿倪瓚。
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這里頭,在普通人眼中,黃公望名氣要大一些,這得益于《富春山居圖》嘛。
實際上,元四家的山水畫風,都是從五代末、北宋初的董源、巨然發展而來,所以,董其昌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算是順著同樣的脈絡來的。
吳奪也在看這幅畫。
這幅畫,除了董其昌自己的題款和鈐印,沒有任何的收藏款印。
而且,要是同時也沒有傳承有序的記錄和來源,若是上大拍,怕是會在拍賣圖錄上加一個“款”字。
董其昌(款)《江南秋野圖》。
參加過拍賣會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有些書畫作品,會加括弧標注“款”字或者“傳”字。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拍賣行業從不保真,根本上還得靠參拍者的眼力;但是呢,拍賣公司雖然可以不保真,卻也有告知參拍者拍品瑕疵的義務。這個瑕疵不僅僅是破損之類的硬傷,還有爭議這種“軟傷”。
于是,就有了“款”和“傳”的標注。
“款”是指書畫中的題款和鈐印。一幅作品上,有某位書畫家的題款和鈐印,卻沒有明確的傳承記錄,同時拍賣公司又不能保證為真,那么,就加一個“款”字。
“款”字作品,可能是真跡,也可能是高仿甚至臆造作品。
而“傳”字作品,恰恰是書畫作品上沒有作者的題款和鈐印,但是呢,傳承有序,而且往往附帶大量收藏題款和鈐印。
宋元之前的書畫作品,有相當一部分是不落作者款印的,但其中不乏傳承有序者,比如故宮里就有很多這樣的作品。
也就是說,“傳”字作品,是后人認為是真跡的作品。而且,這些“后人”往往是收藏界名人。
從概率上來說,“傳”字作品,其實比“款”字作品更可靠。但是具體到某一幅作品上,要么是百分之百,要么是百分之零;“傳”字作品,一樣有“假戲真唱”的可能。
這幅董其昌仿倪瓚風格的《江南秋野圖》,嚴格來說就屬于“款”字作品。
但是,這樣的買賣,和上大拍不一樣,不僅不保真,而且不提醒,想買就自己鑒定吧。
《江南秋野圖》的價簽上,標注的價格是399萬,可能是覺得400萬不好聽。這個價格,相比真跡,打折很厲害。若是真跡,這樣的尺幅,應該是能上千萬的東西。
但是,399萬,終究不是一個小數;若是高仿,哪怕是明清時期的高仿,又不是名家仿作,遠遠到不了這個數。
吳奪先是跟著大家觀察了一下,這裝裱很新,新到吳奪也能看出就是幾年之內的事兒,特別是紅木軸頭,顯然就是新木料新做的。
對一幅古畫來說,完好的原裝舊裱自然是最好,但是后來的裝裱,只要不破壞畫心,問題也不大,因為價值終究在畫心上。而且,原裝舊裱若是殘破不堪,那也需要重新裝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