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宗,元朝第八位皇帝,名叫孛兒只斤·圖帖睦爾。這個人,可以說是元朝歷代皇帝之中,文化修養最高的;而且,他也可以稱得上書畫名家了。
元文宗圖帖睦爾擅畫,居金陵潛邸時,命房大年畫京都萬壽山。大年辭以未嘗至其它。文宗索紙畫布位置,令按稿敬圖之。意匠經營,格法遒整,雖績學專工,所莫及之。(元陶宗儀《輟耕錄》)
剛才梁啟明說的那一幅《京都萬壽山圖》,就是這么來的。
當時元文宗讓房大年畫京都萬壽山,但是房大年沒去過,所以元文宗就自己先畫了一幅圖稿,讓房大年照著來。
這圖稿肯定相對要小,同時有些地方也比較簡單。但是,就這么一幅圖稿,比起后來房大年的《京都萬壽山圖》,還是要高上一籌!正所謂“意匠經營,格法遒整”,房大年“所莫及之”。
元文宗的傳世作品很少,而這一幅《春景樓閣圖》,梁啟明雖有自己的看法,但終究沒有款印,買下來也就是自己收藏鑒賞了。
和梁啟明不同,吳奪不僅知道了這是元文宗的畫作,而且知道了隱藏的款印!
這一幅作品,若是揭開謎底之后再出手,價格或許會是梁啟明想不到的高!
這個吳奪也沒辦法,到時候再跟胡允德商量吧。
吳奪聽到的被裝裱壓住隱藏的題款是這樣的:
致和元年暮春之月,懷王作春景樓閣圖,觀之有所得處,又相邀題之。落筆過人,得唐大李將軍風,遂益超詣。丹丘柯九思。
而且還有兩方鈐印:柯九思印、丹丘居士。
這就足以證明是元文宗的畫作;而且價值也不僅限于元文宗的畫作了,還有柯九思的題款鈐印!
柯九思,元代詩人、書法家、畫家,世稱詩、書、畫三絕。而且,他還是一位書畫收藏家和鑒賞家,收藏了很多名品,比如晉人《曹娥碑》、蘇軾《天際烏云帖》、黃庭堅《動靜帖》等等;而宋代以前不落款印的畫作很多,經他鑒定、留有他的題款鈐印的作品,流傳至今的也不少。
致和元年(也是元文宗天歷元年),柯九思游學建康,結識了元文宗。元文宗當時尚未登基,還是懷王。
根據柯九思的題款,這幅《春景樓閣圖》,就是懷王圖帖睦爾借鑒大李將軍的風格所繪,同時,也有仿照宋人風格的地方,但融合之中,他自己的風格還是充分發揮出來了的。
當時懷王圖帖睦爾邀請柯九思一起賞畫,并請指點題款,于是柯九思提筆落印。
這,就是《春景樓閣圖》的由來。
不久之后,懷王圖帖睦爾稱帝,而且當年就把年號改了,所以這一年有兩個年號:致和、天歷。這里頭的政治變故就不多說了。
而圖帖睦爾稱帝之后,柯九思平步青云,因為圖帖睦爾酷愛書畫,天歷二年又讓柯九思當上了奎章閣鑒書博士,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鑒定。
這段時間,是柯九思名揚天下的一個關鍵時期。因為,他陸續鑒定出了王獻之《鴨頭丸帖》、虞世南臨《蘭亭序》、楊凝式《韭花貼》、蘇軾《寒食帖》······
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元文宗去世之后,柯九思被朝中官僚排擠,“束裝南歸,退居吳下”。
這幅畫怎么流出去的,吳奪沒有聽到;經過幾次裝裱也沒有聽到,但是眼前的這次裝裱,是在明早期。
裝裱時為什么要蓋住款印,弄得好像無名氏作品一般,就容易理解了。
這是元朝皇帝的作品,明代若是藏于家中,鬧不好怕是要出事情的;但這位收藏者看來又極為喜愛這幅畫,于是就在裝裱上用了心思,把柯九思的題款鈐印給蓋住了。
這一蓋,他是安全了,可后世流轉,卻再也沒有露出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