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奪淡然接口,“洪先生,我對錫器也是略知一二,待我看上一看。”
吳奪其實不懂錫器,沒什么好看的,直接聽。
就在吳奪聽的時候,洪利居然也沒停口,此時黃微忙去了,他就對著何雙友說。
“這黃裳所制錫壺,號稱‘模范百出而精雅絕倫’。這種卻月壺呢,其實在錫壺里很少見,是從紫砂壺中得來的器型······”
“錫制品耐酸堿,無毒無味,又不生銹,明清時期風靡一時,正所謂: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儲茶味不變,插花花長久······”
何雙友只是敷衍了幾句。
能看得出來,洪利對錫器還是挺喜歡的,而且確實也有一定見識。
不過,他這點兒見識在吳奪的“聽力”面前,實在不值一提。
吳奪在他的聒噪聲聽完了。
沒什么懸念。
不是真品。
就錫器來說,除了愛幻想天上掉餡餅的新手,見到黃錫(黃裳)、沈錫(沈存周)這樣的東西,首先第一個想到的就應該是仿品。因為這樣的工藝大師,傳世真品極少,而仿品的數量卻實在太多了。
吳奪在聽之前,也是這么想的。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聽了之后,更加糟糕。
因為這不僅是一件高仿,而且還“修補”過。
在錫壺中,有一種做法,叫做“三鑲玉”。
就是在把手、蓋鈕、流嘴三處鑲嵌玉料。“三鑲玉”錫壺,自是比一般的錫壺更為名貴。
而這一把高仿黃錫,本來也是“三鑲”的,但不是“三鑲玉”,而是“兩玉一檀”。
本來是蓋鈕白玉,流嘴冰瑪瑙,把手紫檀。
但是,如今流嘴的冰瑪瑙沒有了。確切地說,原先的整個流都殘損了,這個流是后接的。
這一把高仿“黃錫”,是乾隆時期的高仿,而且工藝精湛,用材考究,但是傳到民國時期,流殘損了,又重新補了一個流。
或許后補之前,根本沒見到原先的冰瑪瑙流嘴,所以就直接補了一個全錫的。
本來這件錫壺也算得上古人仿古人,好歹是乾隆時期的高仿,也兩百多年了,不算便宜貨。
但是這一殘一補,那就沒意思了。
“洪先生,這東西我們不能收。”吳奪開了口。
既然他嘴上說是來送貨的,那吳奪就“公事公辦”。
洪利面色一凜。他不想隨便賣給大雅齋不假,但這樣的話卻一萬個不愛聽,這不就相當于說這東西不真嘛!
“未請教?”洪利接口,只蹦出了這幾個字。
字不多,但意思很明白。
“洪先生,如果成交了,鑒定免費。不成交,只鑒定,需要填表交費,我們還能出大雅齋的鑒定證明。”吳奪應道。
這話,吳奪說著也熟絡,因為不久前那位阮先生拿出戰國瑪瑙環的時候,他也是這么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