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不同的坑口和品相,都有專業的術語。
傳世的,稱為熟坑,對青銅器來說,是很少見的。
出土的,稱為生坑。這生坑之中,還分干坑、水坑、平坑、發坑等等。
很多人都喜歡干坑,干坑多是北方干燥的坑口,容易出比較漂亮的銹色或者皮殼。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干坑出來的東西都漂亮。比如很多黑漆古是干坑出來的,但不是所有的干坑都能出黑漆古,還得看具體環境。
水坑,多出在南方地區。水坑青銅器容易出現一些斑斕銹色,比如行里常說的“西瓜皮”。全水坑容易導致金屬離子流失嚴重,有的品相確實不大行。但是有喜歡玩銹的玩家,針對一些特殊的銹色,樂此不疲。
平坑就和這個名字一樣,平平無奇,底子多帶灰,也有尋常的綠銹,沒啥特色也不算難看。
而房衛國說的發坑,就是青銅器當中最差的坑口,泛指埋藏環境差,導致青銅表面受到了嚴重的腐蝕,不僅是銹多銹難看,而且銹下不平,甚至被銹“殘”了。
所以漢子一聽房衛國說“發坑”,立馬將這面隋代銅鏡給收起來了,一聽就知道忽悠不出去。
他隨即又拿出了一個“報紙包”,這個報紙包近似圓柱形,比剛才的銅鏡報紙包小得多。
打開,這件東西就有點兒提神了。
這是一件玉握豬,長度大概十一二厘米,高度和寬度差不多都是兩厘米多。
玉質青中泛黃,身上帶一些雞骨白沁色。
豬是“變形”的,長身,長吻,尖耳,屈腿趴伏。這是在打磨成圓柱形的玉料上下刀,寥寥數刀,刀法精妙,極具神韻。
漢八刀。
這是一件漢代的玉握豬。這東西,從沁色來看,也是典型的生坑貨,出土不會太久。
玉握豬是陪葬品,一般成對,逝者一手握一只。
豬,象征著財富。安放玉握豬,就是不想讓逝者空手而去。
在漢代之前,也有逝者握著東西的下葬習慣,最早的時候,獸牙居多,商周時期,貝幣居多;到了西漢,玉握豬才流行起來。
嘴里玉琀蟬,手里玉握豬。
精品之作,往往采用上乘玉料,以經典的漢八刀雕刻而成。
“只有一件?”房衛國接口問道。
“一件就不錯了,這年頭兒,到哪里找這么好的西漢握豬?”漢子撇撇嘴,“想要我給你個實落價兒。”
吳奪在邊上繼續敲破鑼,“我說,這可是生坑的東西啊!”
漢子皺了皺眉,“既然跟過來,還裝什么糊涂?”
吳奪立即解釋,“我的意思是,生坑還燙手,出來沒多久啊。要是有個三五年的也都好說。”
“三五年?三五年早都出了國了!”漢子往樹邊啐了一口,“我也就是東西散碎,沒什么大客戶,要不然還能在這里打游擊啊!”
房衛國擺擺手,“老兄別著急,你看我像不像大客戶?”
“你倆倒是有眼力······”漢子攥了攥報紙,“先說這件要不要吧?”
“什么價兒?”房衛國接口問道。
漢子再度四下看了看,然后伸出了兩個手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