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奪略略沉吟,“這意思是取了里頭的東西之后,再把青銅圓筒放回原處?”
“我看是這個意思。”吳大志點頭。
“爺爺,由此看來,這東西就得在這里開啊!我本來還想著,這里頭的東西是密封的,不能亂開,以免發生損壞呢。”
吳大志想了想,“他們設計得如此精妙,就連青銅轉盤都用靈氣屏障封閉,以保證能正常使用;那么這青銅圓筒,料想開了也應該是沒問題的。”
“得,那就開吧,最后一舉了。”
吳大志調整了一下,又看了看八棱形的筒蓋。
就在筒蓋的頂部平面,依然帶有陰刻線條,就和青銅轉盤上的一樣。
吳奪笑道,“要水平有水平,要格局有格局,要細節有細節!這幫人要是活在當下,一樣了不得!”
吳大志擰動筒蓋,同時點頭應道,“而且,他們還能把集體的智慧發揮到最大。”
筒蓋擰開之后,吳奪便用手電筒照向里面,發現里面塞了一卷白色的“布”。
吳大志側頭一看,“帛書?”
“爺爺,您還是帶上手套取出來吧!”
吳大志點點頭,吳奪順勢接過了青銅圓筒。
吳大志取出一幅嶄新的手套戴上,小心翼翼江里面的帛書取了出來。
出乎吳大志的意料,這一卷帛書堅韌得很,就如同新作之帛,壓根就不像歷經兩千余年的帛書、早應該酥脆易損。
仔細看去,這似乎不是普通的帛,上面微微泛著一層蠟狀光澤,很可能經過了什么藥水浸泡或者特殊處理。
這帛書是卷成卷兒的,寬度將近兩尺。
吳大志沒法徹底拉伸開來,也不知道總長會有多長,但是從這個卷兒的一端來看,估計展開后怕是能有三米。
帛書一面有字,一面無字,吳大志輕輕打開一端,墨色如新,墨跡之上,同樣泛著蠟狀光澤。
起首兩個大字:
墨經。
“爺爺,這是不是墨子全篇?”
“沒看完不好說。根據現在的說法,《墨子》全篇原有七十余篇,現存不全。而且《墨子》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另一部分則被稱為‘墨經’,著重闡述墨子在認識論方面的內容。”
吳奪想了想,“也就是說,這一件帛書,可能只是現在所謂的‘墨經’部分?但也可能就是《墨子》全篇,但是當時就叫墨經?”
“對!”吳大志應道,“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會裨補缺漏!因為即便是現在所謂的‘墨經’,它也不全!如果是《墨子》全篇,那就更不用說了。”
吳奪聽了,干脆放下了青銅圓筒,也掏出了一副嶄新的手套戴上了,“爺爺,反正是最后一步了,干脆看個明白!”
“也好!”吳大志點頭。
隨后,兩人相互配合,小心地緩緩地將這一卷帛書給徹底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