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石頭嵌在溝底,露出來的部分還挺平整,而且還往溝底里側延伸。同時,此處溝壁凹進去一部分,看著像個不深的土洞一般。這石頭,深入洞底。
土洞的最里頭,還有一些干枯的雜草。
化肥稍駐,便鉆進了土洞,對著里頭的雜草嗅了嗅。
“化肥,你不會就是在這洞里出生的吧?”吳奪連忙問道。
化肥轉過身,走出了土洞,它站在石頭上看了看吳奪,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而后,它又低頭看了看腳下的石頭。
“這好像是塊石碑!”吳大志一邊說,一邊也跳進了旱溝。
吳奪一聽,立即蹲下身來,手邊正好有一塊比較長的石片,吳奪接著拾起,開始比著石頭露出來的部分往旁邊清理。
吳大志四下看了看,也找了塊一頭尖銳的石塊,幫著清理起來。寧霜也跳進了溝里,不過地方有限,她“擠”不進去了,只能在邊上看著。
隨后,吳奪和吳大志便將石頭上面和周圍的土大致清理出來了。
這確實是石碑的樣子,不過不是一塊,是半塊;大致平行地嵌在了土中;原本只是露出了三分之一左右。
不過,露出來的這面,應該是石碑的背面,并沒有見到刻字。
這半塊石碑并不大,厚度七八厘米,寬約六十厘米,因為是半塊,所以長度只比寬度略大,有個七八十厘米左右的樣子。
所以,吳奪和吳大志干脆徹底“挖空”,而后將石碑挪動外移,又在溝底寬敞的地方翻了過來。
還真有字。
這是一塊石碑的上半部分。
刻的是楷書,比較容易辨認,雖然半塊石碑文字不全,但吳奪也大致看明白了一些東西。
這應該是一塊民國初年重修天井村地藏廟的功德碑。
介紹了重修前的情況和重修的資金來源,還刻了一些捐款的人名。
這樣的功德碑,不像吳大志在廟里看到的那塊“重建碑記”,刻的是歷史、背景、大事記。功德碑一般偏小,而且往往不止一塊;有些捐款甚巨的,甚至可能單獨立一塊。
這塊民國年間的功德碑,不知為何被遺棄在這里了,可能是因為殘缺難全的緣故,畢竟從民國到現在,是經歷過炮火歲月的。
“化肥,想起來了么?”吳奪看著化肥再次問道。
化肥看了看吳奪,又看了看功德碑,最后還是沒有任何表示。
吳大志想了想,“化肥是真不記得了,但它是出于一種‘本能’來到了這里,依我看,它還真有可能就是出生在這里。”
吳奪不由看向地藏廟,“地藏廟,豫州鼎,好像是這么回事兒······”
“化肥想不起來,我們愛莫能助。不如,先去問問那位看守停車場的。”吳大志撲打了一下手上的泥土,“我先過去,你們看好化肥。”
吳大志從旱溝中上來,便朝停車場走去。
吳奪摸了摸化肥的腦袋,“你是想待一會兒,還是這就走了?”
化肥又看了一眼土洞,忽而仰起頭······
這次不是“歐”,而是“吼”,聲音不大,卻好似極為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