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了幾鏟子之后,此處的沙子之下,出現了一些碎石,而且這些碎石是黑色的。
挖的時候吳奪心中有感,莫不是下面的東西風化碎裂的?
感覺對了。
挖了有一米多,露出了一個“鈍角”。
是黑色的石質。
繼續往下挖,發現這個“鈍角”是沿著一定的弧形往下彎的,也就是這個“鈍角”是此處建筑殘跡的最高處。
最后,他們挖出了一個類似小船的黑色石材做成的東西。
兩頭高,中間低。不過,兩頭顯然是殘了,兩個“鈍角”處坑洼不平。沙子中夾雜的碎石,就是“鈍角”的石材。
整體長度大概兩米,最高點和最凹處大概相差了將近一米。
底邊寬度大概兩尺,而且中間有凹槽,凹槽的寬度不到半米。
這樣的底邊和形狀,卻能一直穩固這個“姿勢”,是因為底邊周圍還砌了石塊,如同一個底座。
“獨石舟?”吳奪放下工兵鏟,看著這個黑色“石船”說道。
“應該是個藥碾子。”吳大志緩緩開口,“這是碾槽,但是碾盤沒了。”
藥碾子現在不常見了,就是一個類似船形的碾槽加上一個車輪狀兩頭帶把兒的碾盤構成。主要是粉粹藥材或者給藥材脫殼用的;將藥材放到碾槽中,雙手持握碾盤來回碾壓,也有用雙腳的。現在有那種中藥研磨機,藥碾子用得少了。
不過,藥碾子沒這么大的。這么大的藥碾子要真想碾藥,那得兩個人一邊一個,一起使勁。
“既然是設陣用的,也可能本來就沒有設置碾盤。”吳奪接口。
吳大志點點頭,“這樣,大家就在此地附近回顧梳理一下今天所有的發現,想想各種細節,隨時溝通交流。我也想想這‘八門’的設置。”
說著,吳大志看了看時間,“不管有沒有結果,咱們八點開始往回走。餓了就先墊巴點兒,回去再吃晚飯如何?”
大家都點了點頭,午飯吃得比較晚,又休息了一番,如今原地回想和交流也不累。
羅布泊所在的疆區,和東部地區有時差。在夏季,最晚十一點才天黑;如今雖還未到盛夏,但八點往回走,最多一個多小時就能回到涸海鎮,依然是“白天”。
鋪地、搭棚、擺水。
吳大志拿出紙筆,開始勾勾畫畫,同時也點了一支煙。
其他三個男的也都圍在了吳大志身邊。
寧霜和梅小梅干脆隔開一定距離、又撐起了一個簡易小棚,兩人進行交流。
化肥討厭煙,直接到了她們小棚底下,先是坐到了寧霜身邊。
梅小梅對化肥既感興趣,又帶著幾分敬畏,小心翼翼問它:“肥哥,你能聽懂我說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