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漢代玉握豬的刀工往往比較簡潔,所謂漢八刀,圓柱形豬身之上,耳鼻嘴眼只要寥寥數刀便可出形傳神。
唐代的玉豬則就寫實多了。
吳奪還挺喜歡這只黃玉豬。
吳奪問價之后,小金毫不猶豫地說道,“既然吳先生喜歡,送你好了。”
這是場面話,自然不能應。人家是看你是場面人才這么說;當然,就算出乎意料你應了,人家自然也還有說辭。
“小金老板,你的東西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打開門做生意,親兄弟明算賬嘛!”吳奪呵呵笑道。
小金年紀不大,眼力也比不了老金,但古玩行生意場上那一套倒是拿捏得挺足,而后又和吳奪相互客套了幾句,最后才道,“嗐,我這是八萬收來的,那也不能賺吳先生的錢,別讓我賠了就行。”
吳奪一聽這個報價,就知道他走眼了!
或者說,老金應該也走眼了。
既然知道是唐代的,而且玉質雕工啥的擺在那里,怎么還會走眼呢?
因為這個報價,是葬玉的報價。
老金和小金很可能把這件黃玉豬當成一件葬玉了。
葬玉和傳世玉,價格肯定不一樣,葬玉的價格也肯定比不了傳世賞玩玉件。
畢竟有人是在意冥器的。而且就算不在意,傳世賞玩玉件也比葬玉價值高。
不過,這件黃玉豬已經有了包漿,即便當成葬玉,也會當成是很早之前就出土被人把玩過了。
這里頭他們當成葬玉的關鍵,怕是在于豬身上的紅褐色沁點。
老金和小金,肯定是當成了土沁。
實際上呢?這是原本皮色沁入的“殘留”。
如果是一塊和田籽料,區分皮色沁入的“殘留”和葬玉土沁,相對比較容易。但是,這不是一塊和田籽料雕的黃玉豬。
這件黃玉豬所用玉料,是河磨料。
河磨料的產地在東北,與和田距離遠著呢,但是河磨料的成分與和田玉的成分大體是一致的,都是透閃石為主。
而且,河磨料也是一種“籽料”,看名字就知道,是原先的山體老礦料崩落到河水中,經過河水的“磨”才形成的。
河磨料也有皮色,但是皮殼往往比較粗糙,顏色也不像和田玉那么多姿多彩,以黃褐色和紅褐色為主。
河磨料的皮色,不似和田籽料的皮色那么“潤”,更是很難出現“老油皮”,即便沁入到玉肉中的部分,也有一種類似板結僵硬的感覺。
這可能就是老金和小金錯認成土沁的關鍵。
當然,本質上還是因為他們對各種玉性和特征了解不夠。
如果這是一件葬玉的黃玉豬,其實八萬還嫌高了,五六萬就差不多。
但如果是一件傳世的賞玩件,二十萬拿下也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