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仿古,最重要的就是做舊;而做舊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做銹。
明代青銅器仿古,用的自然是古法做銹;現在很多頂級高仿,也依然采用古法。因為現代化學方法的話,總的來說,自然度和細膩度還是比不了古法。不過這也得具體看技術的高低。
明**做銹,就是一種經典的古法。
“叔,既然看到這東西了,您給指點指點?”小金接著說道。
權浩然是不可能單獨指點他的,不過小金沾了吳奪的光,權浩然笑了笑,也就對他倆一并說了:
“青銅器做銹,得打“腳色”,這是一層底色。檔次低的仿品,銹色浮于表面,如同無根之木,就是因為沒做“腳色”或者“腳色”不到位。
古法之中,做腳色多是用井水調制泥礬浸泡,泡幾天用炭火烤,泡了再烤,烤了再泡,怎么也得過三遍。之后再上藥物反復地刷,具體的就不說了。
單說這后頭的明**做銹,是用白蠟和明**調和,抹在青銅器表面。這里頭,想做什么銹色,就得多加一道什么料,比如紅銹加的是朱砂。
明**的粘性很強,而且容易緊附于青銅器。但是,時間久了,還是容易脫落,最好做銹之后,埋到鹵堿地里至少半年。這樣不僅能固化銹色,而且增強了‘入土’的感覺。”
權浩然說到這里,看了吳奪一眼,又道,“所以,有時候辨識青銅器,‘氣味’也很重要。”
吳奪明白了,明**埋進鹵堿地,必然會有一種特殊的氣味,權浩然此等高手,能聞出來。
只不過若是時間太久,氣味必然逐漸消散、發生變化,聞的難度加大;所以權浩然鑒定明代高仿的蟬紋鼎,不光是聞,還摸了摸銹色;但是這件蟠虺紋鐘,三十多年前的高仿,連摸都不需要摸了。
······
隨后,吳奪和權浩然又大致看了看店里的東西。
有真有假,有好有次。
在這種古玩店里,真東西好東西肯定是有的,但是想撿漏那是很難的。
所謂撿漏,無非就是一個信息和認知的不對稱,賣家的眼力不如買家,或者買家發現了賣家沒有發現的信息。
但是,賣家卻是先得到了東西,又提前進行了研究。
而且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漏兒太少了,信息太發達了,作假手段太高明了。
所以,如今能保證以正常的行價買到真品,不打眼就很好了。
但吳奪最終還是買了一件東西。
這是一件黃玉豬。
長度在七八厘米,圓滾滾憨態可掬,大腦袋大耳朵長鼻子,寫實之中略顯夸張。
玉色是大致是青黃,不少地方帶有淡淡的紅褐色沁點。
這件黃玉豬,在斷代上吳奪和小金是一致的,實際上小金的觀點只是傳達老金的觀點。小金的眼力還是不夠。
所以小金說這是唐代的黃玉豬,吳奪也沒爭辯,直接問價,“請個地板價?”
這不僅是唐代的,而且是唐代玉豬中的精品豬,玉質好,無雜無裂,玉色均勻。
玉豬這東西,如今市面上漢代的反而比唐代的多;多見于葬玉,本是握在逝者手中,所以又稱玉握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