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塊擋門石,雖然頂面和地面齊平,但是四周還是有一寸左右的空隙。
這樣設置,保證了下落的順利;同時,下落的幅度控制得又很嚴密;還讓擋門石變成了“墊腳石”,可謂物盡其用。
“這得好好通通風。”吳大志說著,拿起手電,往墓道內部照射了一番。
這條墓道,只有門后有個幾米的長度是平的,接著就變成了向下;而且坡度比較明顯,所以手電只能照射出一段距離,再往里是什么情況,在外面就看不到了。
隨后,他們四個上到了坑邊,對權浩然和梅小梅簡單說明了情況。
接著,吳大志又給龐統打了個電話。
這里頭,肯定得進去看看,外面需要安排盯守人員。
好在這一次來,是考古調研的名義,協調得比較充分。
經過充分的通風,進去是在午飯后。
龐統和村支書還有兩名民警到了現場坑邊;于此同時,李山則回到桃村小學值守。
行動組的六個人都進去,分成了兩組。吳氏祖孫加寧霜一組,先進;梅小梅、葛亮、權浩然一組,后進。
其實最先進去的是化肥,它很主動。
大家跟著魚貫而入。一組人之間是緊跟著的,后一組則相距個三五米。拉開一定的距離,也能彼此呼應。
墓道一直斜著向下,只走了幾十米,吳奪就發現,墓道的“墻壁”不再是巖石,成了土層為主。
這說明,石門雖然開在巖石上,但整個山嶺底部卻并非都是整體的巖石結構,只存在一部分巖石層。如此看來,這個工程的難度就會小很多。
墓道不僅斜著向下,而且并不是直的,方向有變化。
根據儀器顯示,應該是朝著山嶺另一側的山谷中的“梨形區域”行進。
也就是說,這條墓道也好,地下通道也好,是從石門處“開口”,然后斜著向下,有些曲折地通往“梨形區域”。
······
終于走到了盡頭。
吳奪的面前,出現了向上的臺階。臺階是青磚砌成,大概有個十幾級。
走上臺階,出現了一個比較寬闊的方形空間,長度和寬度大概都在五米左右,高度則在三米左右,地面鋪著石板。
方形空間正對著上來的臺階的位置,有一道門。
確切地說,是有一個門洞,本身沒有“門”。
六人在此集合。
六人手里都有燈和手電,照得這個空間比較明亮,但是對著這個門洞,卻看不到里面的情景。
因為門洞之后,有一面類似影壁的墻體結構,比門洞要高要寬。
化肥又不聽指揮,直接跑了進去,他直接跑向“影壁”的右側,繞了進去,吳奪一看,立即跟上了。
繞進去之后,吳奪這才發現,這“影壁”其實是“死的”,上面到頂;右側一定角度的內凹之后,則出現了一條通道;影壁后并沒有空間,相當于通道邊的“實體”。
這條通道的寬度大概有三米,高度也在三米左右,可以說很寬敞,長度大概有個七八米;盡頭,又出現了石門。
這次是真正的石門,有門,單扇,是封閉的。
其他五人隨后也跟過來了。
大家走到石門前。這石門和外面的石門一樣,上面沒有任何裝飾,也沒有任何刻字和提示,就是一面齊上齊下的石門。
而且,這次地面上是鋪了石板的,一目了然,并沒有外面類似“日晷”那樣的機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