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句話分別是:射不主皮;物極必反;兵無常勢;取法于天。
這四句話,都有明確的出處。
“射不主皮”出自《論語》。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大概意思是說,比賽射箭的重點不是射穿“皮”(箭靶),而是中不中,因為不同的人力氣有大有小,這是自古以來的規則。(孔子這里說的不是軍事比賽,而是禮樂中的“射”。)
“物極必反”出自《鬼谷子》。物極必反,困則思變。這句話的意思很明了,現在也是一個常用成語。
“兵無常勢”出自《孫子兵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取法于天”出自《鹖冠子》。取法于天,四時求象,春用蒼龍,夏用赤鳥,秋用白虎,冬用元武。
把這些搞明白了,答案似乎就很明確了。
四選一。
對于已經把三指山幾乎翻遍了,有足夠積累的行動組來說,肯定是選“取法于天”。
而且這三指山的風水,還和“取法于天”所在的句子對應,恰有“四象”山體位于四方。
吳奪同時還琢磨了一下,當年秘藏徐州鼎的“小分隊”之所以用這四句話,似乎還和“奪鼎”與“藏鼎”有所契合。
“射不主皮”,仿佛暗指雖不能推翻強秦,但是畢竟奪走了象征王權的九鼎;“物極必反,困則思變”,似乎是說他們這幫人和強秦斗智斗勇,最終還成功了;“兵無常勢”,又像是在說藏鼎這件事的靈活機動;至于“取法于天”,則是藏鼎之事所秉承的“大原則”。
當然,這只是吳奪所想,畢竟隔了兩千年;兩千年前這幫人到底怎么想的,怕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不過,這四句話出自不同的“諸子百家”,倒是符合他們這幫人“大雜燴”的特點。
吳奪也就是在大家搞明白這些字之后,在簡單討論商定的過程中乘興琢磨了一下,也并沒有說出來。
因為現在趕緊破解機關才是重中之重。
到底是哪一個“鉚釘”搞定了,剩下的問題就是到底是“按”還是“拔”。
這個問題也沒有浪費太多時間,最后大家一致認定,應該先“拔”著試試。
因為如果是“按”,“鉚釘”帽兒的頂部應該是平的才好,現在卻費事做成了有一定弧形;同時,“鉚釘”帽兒的邊緣卻又沒有處理圓滑,而是有棱感的多邊形。
這顯然是經過細心設計的。
所以,這可能就是不需要提示的原因,他們認為后來人不會琢磨不明白。
大家的觀點是正確的。
就是拔。
吳大志一開始嘗試的時候,挺費勁,僅僅感覺有松動的跡象。
后來又換上了吳奪,吳奪除了拔,也加了一些旋轉的力道,感覺明顯松動了,而且也拔出了一點點;但是他忙乎了好幾分鐘之后,手指的力道感覺不那么隨心所欲了。
葛亮接棒。他的力氣本來和吳奪差不多,但是他比吳奪更善于發力,畢竟是玄門中人。
這次成了!
“鉚釘”居然被整個兒拔了出來,長度足有二十厘米,底部帶有類似螺旋紋的淺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