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出來之后,石碑正面也就四個大字:魏公千古。
在石碑的背面,還有小字。
這是近似于一篇墓志銘式的文章。大家看懂之后,也明白了很多事情。
魏公者,尉繚也。
尉繚,本名魏繚。
魏繚,本是魏國大梁人,和信陵君魏無忌一樣,原是魏國貴族出身(庶出),但是年輕時就離開了魏國,拜師學藝,游歷天下。
后來他到了秦國,為秦王嬴政一統六國出謀劃策過,但最終卻沒有輔佐到底,悄然離去。
離去之后,尉繚成了一名隱士,也收了很多弟子。
尉繚臨終之時,秦王嬴政已成秦始皇。
他囑咐弟子們,不要把他葬回故里,也就是原先的魏國;而是葬在他早就選好的墓址,也就是此地。
究其原因,墓碑上的刻字沒有明說,只有相關的一句“無力有赧”。
這里頭,大致應該是他畢竟是魏國人,卻幫助秦國滅掉了六國,魏國也是其一,所以“有赧”(羞愧之意);但是呢,秦國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即便沒有尉繚,一樣也會滅掉魏國,是為“無力”。
雖無力,卻有赧。
除此之外,還相當一部分贊頌性的內容,而且語氣非常恭敬,不乏夸張之辭。
這也可以理解,尉繚墓畢竟是尉繚的弟子們建造的。
這里頭沒提尉繚的子女后代,想來可能沒有,同時提及弟子們會整理他的文章和言論,流傳后世。
墓碑上的刻字就這些內容。
沒有任何關于“鼎”的內容,也沒有提“隨侯珠”的事兒。
看完了石碑的碑文,眾人才開始詳細觀察石碑后的墓門。
這處墓門,看起來并沒有留下能夠開啟的方法,就是想永久封閉的。
而且,墓葬所在的范圍,都用了陣法保護,那這墓葬之內,設有厲害機關的可能性極大。
“先把這塊石碑簡單處理一下,讓人運走。”吳大志先做了個小決定。
這塊石碑在墓門前一米多的距離,確實也影響開啟墓門;所謂“處理一下”,主要是遮擋碑文,不讓其他人在吊運過程中看清碑文內容。
吊運石碑倒是不難,包好捆好吊上去運走即可。
同時,吳大志也指揮著重新將墓門前的大坑處理了一下,擴大了范圍,平整了坑底,同時在三個方向壘筑了三條坡道,更利于上下進出。
期間午飯的時候,龐統也到了現場,和大家一起“野餐”,也就實際情況碰了碰。
而且他也沒有立即離開,隨后和行動組的人一起來到了墓門前研究。
墓門是左右兩扇石門,很簡單,沒有任何多余的東西,就連紋飾也不見絲毫。
從整體結構來看,建造之初,應該是往里推的。
但是現在吳大志嘗試推了推,紋絲不動。
“這里,和之前的商鞅墓的墓門相似,石門之后,應該用了擋門石。”吳奪回憶,“但是,商鞅墓因為和雍州鼎相關聯,墓道門前有機關設置,可以開啟機關、落下門后的擋門石、從而推開。”
吳大志點點頭,“但是這里,很明顯沒有開啟機關;尉繚的弟子們,敬奉先師,永久封閉墓葬也是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