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金盒,這么看雖然不知道具體厚度,但應該也不會很薄,且得費不少金子。
而且,金盒的紋飾很精美,蓋子頂部是一個虎頭紋飾,蓋子側豎面是云紋,下方盒體則有上下兩圈回紋,回紋中間是山川河流的紋飾。
“盒子都是金的,還這么精美,盒子里的東西肯定非同尋常。”吳奪沉吟。
“嗯。”吳大志點點頭,“既然發現了,那就直接取出來吧。”
這塊邊長一尺的水晶板是嵌在石洞外口的,不過不是深入內嵌,表面和周圍石面取平,所以想取下來也并不難。
水晶板被順利取下,金盒被拿了出來。
在眾人的圍觀注視之中,吳大志打開了盒蓋。
“怪不得如此沉重!”吳大志不由張口說道。
從這個金盒的內部看,并不是圓柱形的一層盒壁,而是居中一個八厘米見方的方槽,其他部分都相當于盒壁,這可是十分厚實。
同時,在方槽之中,還放著一枚玉璽!也是有分量的東西。
玉璽的底邊長度,也在八厘米左右,和方槽契合;這個金盒,就是“量身定制”的。
玉璽的高度,則有六七厘米;下部方臺形,上部帶鈕,鈕是虎頭螭身。
這個虎頭螭身,和所謂的“螭虎”不是一回事兒。
螭虎鈕也是常見的璽印之鈕,但其實是一個通稱,“或龍或虎為鈕,非謂螭虎一物也”。后來,也有把螭龍鈕叫成螭虎鈕的。
這方玉璽的鈕是虎頭螭身,虎頭非常明顯,螭身沒有常見的那么長,但從足到尾,也算特征比較典型了。
而這方玉璽的材質,是黃玉。具體也不難判斷,是淺米黃色的藍田玉。
玉質細膩,純凈無雜。
“這不會是巴國國君的玉璽吧?”吳奪不由脫口而出。
璽這個稱呼,在秦始皇之后,是專屬的,皇帝的印才能叫璽;但是在秦始皇之前,私人印章也可以叫璽。
“看看印文。”吳大志說著,就將玉璽翻了過來。
“別又是那種符號文字······”吳奪話說了一半,因為他看到了印文,并不是那種巴國獨特的符號文字。
“這好像是西周時期的金文,而且是王室青銅器上常見的那種。”寧霜開了口。
吳大志點點頭,“確實是。”
“這么說能認?”吳奪旋即問道。
吳大志再度點頭,又看了看寧霜和權浩然。
印文一共八個字,三人簡單碰了十幾分鐘,便得出了結果:
周巴子國姬傳之玉。
“果然是啊!”吳奪之前說對了。
巴國雖然是個諸侯國,但是在西周初期分封的時候,級別并不高,公侯伯子男,巴國只是個“子”,所以也叫巴子國,國君就是“巴子”,比起上面的公、侯、伯都要低。
同時,巴國的國君,是周王室派了一個姬姓宗族過去的;巴國國君的繼位和傳承,都是這位姬姓宗族的子子孫孫來的。
從印文上來看,這枚玉璽,是巴國國君代代相傳之物。而制成玉璽之時,應該就是西周封國之初,所以印文才會如此。
不過,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出現這種玉璽,好像也不太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