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雞眼’,作為一任巴國國君,卻把‘傳國玉璽’這么給藏起來,說明當時的處境不大行了啊。”吳大志搞清楚刻字銘文之后說道。
“姬弇”這個名字,發音的確是“雞眼”,讀起來很容易感到別扭。
吳奪接口道,“而且,既然是在巴蔓子的巴王廟之下秘密建造如此空間,那這位,可能就是巴蔓子赴死之時的國君。”
隨后,眾人便接著話頭討論起來。
這事兒也不難分析。到了戰國中期,估計姬姓巴國國君的掌控力已經很弱了,巴蔓子當時應該是掌控一定的軍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威脅到姬弇的,最起碼從姬弇的角度來看是這樣。
同時,當時巴國內亂,姬弇甚至可能差點兒被拿下,是巴蔓子請楚國援兵平息了內亂,平息內亂之后,巴蔓子以人頭換取了不必割讓三城。
此事之后,姬弇應該更加感到了權力的岌岌可危,于是選在遠離國都之外,搞出了這么一個“秘密基地”。
興建巴王廟,不能以他的名義,得以民間的名義。
選在水下,難度大了點兒,但是“安全”。
在興建巴王廟的同時,暗造密道,又搞出了這么一個“地下工程”,除了秘藏“傳國玉璽”,還會秘藏金玉珠寶。這些東西,許是為了應對大權旁落之后有機會東山再起的。
那道青銅門之后,暗藏的應該就是金玉珠寶。
或者姬弇的想法可能更消極,萬一出了危險,他可以逃亡;這里秘藏的金玉珠寶,可以讓他不至于落迫不堪;而“傳國玉璽”,這玩意兒也不能丟。
甚至,這地方空氣正常,說明還能通風;姬弇如此煞費苦心,是不是還能當成一個短期“避難所”也不好說。
實際上,到了戰國中期,不要說姬弇一個小小的外派巴子國的姬姓宗族了,東周王室都已經不受待見了,戰國七雄哪個還把周王放在眼里?只剩表面上的一句稱呼罷了。
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姬弇建成這里之后,可能沒來得及“使用”,就出事兒了,多半是掛掉了。
這事兒,他很可能也告訴過儲君,儲君一般來說應該是他的兒子。但是他的兒子也沒來過的話,說不定也掛掉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此成了一個隱藏兩千余年的秘密。而姬弇可能也做過最壞的打算,否則就不會在金盒的盒底刻字做出這種“說明”。
這一段千年往事,是大家分析討論出來的。就在大家討論的時候,吳奪也插空聽了聽金盒和玉璽。
聽到的內容不多,但是制造金盒、雕琢玉璽、刻制銘文的時間都有,時間是能和大家分析出來的內容對上的。
對上了時間,事件基本上也就能確定了。
討論結束之后,吳大志收好金盒玉璽,密封包裝,又放進了包里,看向大家,“你們說,這些石棺,現在要不要開?”
這么一處地方,秘藏金盒玉璽和金玉珠寶,都比較容易理解,但是放置十具石棺,確實就有點兒費猜了。
不可能是宗族先人,因為他們都會有墓葬;也不可能是建造工匠,如此用途,殺人滅口得在外面來······
“我同意開棺。”梅小梅先舉了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