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下一步的探查,在附近最有可能的,就是魚背山對面的魚嘴丘了。
只是,之前魚嘴丘下方水域,他們潛水大致查看過,沒什么太過異常之處。
討論到這里的時候,吳奪倏而想起了之前寧霜感嘆梁州鼎尚無線索之時、他想說卻又忘了的話,那就是魚嘴丘下方的斜坡上有一層厚厚的淤積的泥沙!
吳奪下去看時,當時看不出什么認為施工的痕跡,而且當時魚背山下的水域已經發現了明顯的端倪,所以魚嘴丘被暫時擱置。
但是現在魚背山下的“戰國工程”并沒有梁州鼎的線索,那么這層厚厚的泥沙就值得重新考量。畢竟離得很近,也有“八對須大泥鰍”生活的淤泥基礎。
根據之前的初步探查,魚嘴丘水下的山體結構,和魚背山水下的山體結構不同。
魚嘴丘水下的山體結構,一開始如垂直的懸崖,大概十米左右的深度之后,延伸出了斜坡直到江底。
就是在斜坡上,整體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淤積泥沙。
“那就繼續清淤!先把魚嘴丘下方斜坡上的淤積泥沙清理出來,這個活兒先干了。”龐統做出了決定。
隨后大家又針對此事簡單討論了一番。
討論完之后,龐統又指著地圖上的一處山體說道,“如果魚嘴丘水下斜坡清淤之后還是沒有什么發現,那么這里,作為下一步的探查重點,大家以為如何?”
龐統所指山體,是吳大志圈定的江流及兩岸范圍內的第一高峰,名叫黿山。
黿是鱉科動物,俗稱癩頭黿;這黿山其實比較陡峭,外形并不像黿。不過,黿山多有暗綠色巖石,和黿的顏色相近,同時不少地方有疙疙瘩瘩的感覺,又和癩頭黿的小疙瘩相似。
黿山距離魚背山和魚嘴丘不算很近,相隔有三里多的江流。
魚背山和魚嘴丘在圈定江流范圍的北端,這段江流大致是由北向南奔流,黿山在它們的下游。
“黿山也算是附近最有特點的山體了,可以列為備用探查地點。”吳大志首先表示了贊同,“黿山位于正西岸,江流由此發生小角度的轉折,從風水來看,也是除了魚背山和魚嘴丘之外最好的。”
“就是距離‘八對須大泥鰍’的出現之處有點兒遠,而且從黿山到魚背山,是逆流。”吳奪接著就冒出了這個想法,不過他沒說出來,因為他旋即又覺得,現在很多東西是未知的,實際情況可能超乎想象。
而且既然是“備用”,本來就是線索不怎么明晰。
······
第二天,行動組的人就在水文站改造的駐地休整,龐統則安排清淤船和施工人員前往魚嘴丘清淤。
吳奪和寧霜一起,又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登錄電子圖書館,翻查了很多相關史料。
實際上,在這幫奇人異士藏鼎嘉陵江之時,巴國已經被秦國滅掉;也就是說,當時秘藏梁州鼎,其實就是在秦國的國境之內了。
在秦國境內藏鼎,危險性肯定比其他國境要大;而且他們搞的還是水下工程,難度又加了一層。
如果借用已有的“工程”,就會省力很多;但是很顯然,他們沒有借用巴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