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前兩年發生了一件事。
郤氏內亂,伯宗出逃去了楚國。
現在伯宗已經被楚國接納,成為楚君熊審的智囊之一。(他們自己稱王,既楚共王)
晉國取的不是申公巫臣的名聲,甚至都不一定需要他有多高的才能,哪怕只是能讓楚國難堪都行。
申公巫臣卻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尤其是十分了解吳國,肯定也了解楚國。
這不,晉國要跟吳國正式展開邦交,眾“卿”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申公巫臣,也派了出去。
晉國和吳國相距很遠,盡管已經極力想要了解吳國人是個什么情況,能夠得到的信息卻是極為有限。
話說,不是有個了解吳國的申公巫臣在嗎?
關鍵是,了解吳國就是申公巫臣在晉國的立身之本,他需要凸顯自己的作用,卻又不能不留一手,是吧?
智罃挽了一下自己的山羊胡,問道:“元帥,吳國人數多寡?”
欒書說道:“探子回報,不下貳‘軍’。”
吳國跟其余列國的軍職一樣,還是采取周王室的制度,一軍為一萬兩千五百人。
韓厥問道:“戴甲者幾許?”
欒書笑呵呵地說:“以晉國標準,少也。”
沒錯,現在就有標準了。
晉國對甲胄的有幾套標準,對箭矢或近戰兵器的防御力是其一,再來就是看材質。
不同的材質,相同的防御力,依然存在區別。
最為簡單的區分,銅甲肯定最為高大上,再來就是犀牛皮甲。
現在又多了一個標準,出產自陰氏的鐵甲也是極好的。
他們正交流著,外面的謁者報告,說是胥童攜帶國君意志求見。
郤锜立刻冷哼了一聲。
郤犨和郤至也收斂起了臉上的笑容,變得有些陰沉。
這一叔二侄對一再為國君沖鋒陷陣的胥童極其不爽。
來的是胥童和步毅、欒糾。
胥童就不用說了。
步毅是郤至的同袍弟弟,職務是國君的御戎(車夫)。
欒糾則是欒書的兒子,他是國君的車右(戎右)。
三人以胥童為領前者,一塊步入軍帳。
“諸位大夫!”胥童行禮,說道:“君上有命,展旗昭昭,歡欣奉教,盡知法式,……,應時劫事,是維天子。”
呂武要是在場的話,會覺得有點熟。
晉君姬壽曼的意思是:趕緊地讓吳國知道俺們的強大,教導他們屬于我們的道理,能讓他們行使晉國制度最佳,聽從俺們的指示,一塊歡樂地團結在周天子的領導下,一起干楚國呀!
幾位“卿”聽完行禮,齊聲應道:“諾!”
步毅和欒糾手上都有盤子,里面裝的是一些銅器。
作為元帥、執政和中軍將的欒書一一接過那些盤子,看向韓厥問道:“會盟臺可布置妥當?”
韓厥嚴肅著臉,說道:“自然!”
“如此,靜待吳君前來罷。”欒書知道這一次會盟的重要性,又開始思索應該干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