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書問士燮,道:“此戰消滅楚兵多寡?”
士燮先是詫異,估計納悶自己是中軍佐,又不是書記官,卻還是說道:“合計約有八萬?”
他們說的消滅,包含殺掉與俘虜。
數量方面肯定不準確,只是取一個大概值。
欒書做出了松了口氣的表情,說道:“如此便是削弱楚國了罷!”
士燮卻一本正經地說:“楚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非其余列國可比。”
欒書也知道啊!
中原的諸侯國,好些國家的兵力也就一兩萬,多一些也就三四萬,壓根就沒資格在戰場上損失八萬人。
要是晉國在戰場折損八萬人,簡直跟天塌了沒有太大的區別,卻是多少還頂著住。
只不過,一旦折損八萬士兵,晉國就別想當什么霸主,拼老命維持個一流強國的地位才是正經事。
二十一年前,晉軍在“邲之戰”敗北,折進去四萬多士兵,損失慘重的一些家族,到現在都還沒完全緩過勁來。
士燮覺得自己不用過多的提醒才對啊!
楚國的制度跟周王室下面的各個諸侯國不一樣。
像是晉國,士兵雖然是來自貴族,關鍵的是士兵都在平時接受嚴格的自律訓練,一些武士屬于“徒”,另外一些“羨”則是預備役。
楚國那邊的貴族,他們收攏少數人作為“部曲”,也就是相當于晉國的“徒”,絕大部分卻是沒有經過訓練的農夫。
這些農夫被楚國的貴族拉上戰場,穿上士兵的戰袍,手里拿著武器,改變不了還是個農夫的事實。
因為楚國的這種現象,導致的是楚軍總是人數眾多,戰斗力方面則是比較堪憂了。
欒書沒道理不知道楚國是怎么回事。
這一次楚軍損失八萬,要看是個什么成份。
如果“部曲”和“王卒”損失不大,對楚國的打擊會顯得相當有限。
后續的消息在一個個地傳遞過來。
楚軍營寨被丟棄的傷患和病人,數量超過了四千。
這些人一問三不知。
倒不是他們有意保密什么,是身份地位不到一定程度,知道的東西相當有限。
根據一些回答,晉軍這邊知道楚軍是在三天前摸黑進行第一梯次的撤退。
帶著第一批部隊撤走的是彭名,有著開路的任務。
楚共王熊審則是在隔天天亮才在“王卒”的保護下進行撤離。
隨后,子重安排部隊分梯次逐步撤退。
這一次,蠻人沒有被安排在最后撤退的序列,相反序列非常靠前。
得知子重是這么安排,晉軍高層贊嘆子重是個聰明人啊。
畢竟,蠻人遠比楚人還要浪漫,一旦知道會被留在最后撤離,搞不好要當場兵變。
子重肯定是知道蠻人的尿性,才會將蠻人的撤離序列排到前面。
“新軍抵‘瑕’與子反率軍阻攔,郤至陣斬子反。”欒書將得到的新消息公布出來。
士燮下意識露出笑容,看到欒書臉色有些陰沉,導致笑容變得有些僵硬。
他們還不知道楚國右伊子反喝酒誤事的事情。
要是知道的話,欒書的臉色會更差勁。
犯了那種大錯的子反,不管怎么樣都活不成了。
最好的贖罪方式不是戰死,是選擇自裁。
郤至陣上殺了子反。
而子反是楚國的右伊,地位方面跟晉國這邊的上軍將差不多。
郤至這是要轟動“世界”啊!
像這么高的地位,只有在意外中會失去,殺那絕對沒人會故意去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