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三歲孩子會講的話嗎?
應該是有人教的。
呂武想到了一個在自己家住了兩年的人。
那人叫師曠,平時就是由他在教導呂陽。
關于這一點,是呂武同意的。
另外,呂陽和師曠并沒有正式的師徒名份。
呂武有些搞清楚狀況了。
這些孩子過來,很明顯贏?是后來才知道,也就不是出于她的主意。
考慮到老呂家的家臣對家族發展非常看重,更知道一家之主的責任,一樣不會搞出這種事情。
用最簡單的排除法,只剩下呂陽自己拿主意,要不就是師曠教的了。
呂武并不想進行追究。
他干脆讓贏?將姬晗、姬妏和贏幸也一塊喊過來。
將仆人給揮退,自己一家子待在這件室內。
一家之主的呂武觀看文牘,幾個女人要么看孩子,要么是在干一些手工活,再時不時地互相聊一句,
呂武沒追究。
贏?卻不能當作沒發生。
那些仆人會徹底倒了霉,管事說不定小命不保,其余仆眾最輕也要遭到鞭撻。
沒有例外的是,有一個算一個都會失去照顧呂武子嗣的資格,對他們來說這個懲罰跟丟命沒區別。
“口眾接近二十萬了?”呂武略略有些恍惚。
他離開之前,老呂家不計身份的總人口也就十萬出頭。
兩年間不但抓捕野人和胡人,吸引一些破落戶過來定居,購買奴隸,少不了呂武一再送俘獲的俘虜回來。
可是,人口的增漲也太快了一些。
“不能再吸納人口了啊!”呂武知道這樣很不正常,主要是家族歷史還太短。
一個家族的人口多寡當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要讓那些人有歸屬感。
要不人越多,家族就會越混亂。
得益于老呂家特殊的管理制度,人口暴漲暫時沒有出什么亂子,勞動力大致上還是能夠得到有效利用。
可是,歸屬感真的不能少,不然發生點什么事,超大概率會是一個樹倒彌孫散的結果。
呂武很清楚一點,歸屬感這種東西很重要,又顯得很虛。
華夏類似的例子多得是,朝代更替那么多次,能說沒人留念前朝嗎?
趙氏主宗被滅,他們的一切都被瓜分,沒見那些趙人有太激烈的反抗。
現在趙武重新抬起了趙氏主宗的大旗。
趙氏主宗覆滅又得到復立只是七年內的事情,不能說沒有趙人懷念趙氏,卻看不到趙武復立后,有出現從者云集的畫面。
人心所向的前提是自身夠強。
比如:
來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陸。
不可明說的吃人魔王向格臘斯逼近。
卑鄙無恥的竊國大盜進入格爾勒諾布爾。
拿破侖·波拿巴占領里昂。
破侖將軍接近楓丹白露。
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達自己忠實的巴黎。
蛤!!?
是不是太過于現實了?
說白了,所謂的人心所向,其實就是錦上添花。
當然,沒有人心的基礎,什么大業那是絕對干不成的。
矛盾,就矛盾在這個地方。
“奴隸數量多達十二萬……”呂武看到這個數據,眉頭控制不住皺了起來。
其實這個才正常。